家长问答 > 有关教育孩子的书

有关教育孩子的书

提问者:匿名| 422次浏览| 2024-05-27
我要回答

我来帮他解答

收起解答框

0/1000

您的回答审核通过后将获得:系统奖励5 积分

已有1条答案

学会长大
回答数:1 2024-05-27 13:29:33
赞 99

好父母成就孩子一生,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可是对于如何做一个好父母,大家却知之甚少,因此,父母应该了解一些教育观念,多看有关教育孩子的书,要学习一些科学的育儿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有关教育孩子的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这是一本在家教方面教会家长跟孩子有效沟通的书,畅销美国500多万册的教子经典,被翻译成31种语言畅销全世界。

这本书中所有的案例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育儿经验息息相关,生活中相同的育儿案例,不同的沟通方式,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重要的是家长要去了解和学习这些具体的方法,就像学习怎么样用奶瓶奶粉给婴儿喂奶。

当孩子说自己很笨,或者很丑,或者很坏时,我们无法说出一些话或做一些事能让他立刻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对自己根深蒂固的看法,通常无法直接改变,就像一个孩子对他父亲说的那样:“爸爸,我知道你是对我好,但是我还没蠢到把你的话当真的程度。”

当孩子表达了对自己消极、否定的看法时,我们的否定和反对对他没什么帮助,他们会更坚定地确信自己的看法,我们能给予的最大帮助就是告诉他。我们不仅理解他的感受,还理解他的特别的暗示。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很多父母常说:“我的孩子我还能不了解?”

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内心,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

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通过40余年研究发现:

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

内心意愿被深藏、被漠视,得不到精准回应,孩子就会迷失,也会疏远与父母的关系,而这使得父母更无从看见孩子。

如此恶性循环,孩子内心不断积累的缺失感,最终就会变成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原生家庭问题。

所以,作者提出父母需要真正去看见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才能在成年时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拥有获取幸福的能力。这是一个细腻的过程。

在这本书中,父母可以读到,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见”,才有可能进行进一步的沟通。父母的责任是充当孩子和社会之间的缓冲器,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

《P.E.T.父母效能训练:让亲子沟通如此高效而简单》

有人说:“中国的家庭=缺席的父亲 焦虑的母亲 失控的孩子”。

作为父母的我们,经常想给孩子最好的,怕他们犯错,走弯路,但我们的过分介入,有时候却不知不觉地剥夺了他们自己去经历自己人生的可能。

与孩子一起长大,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爱,是“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想”。

P.E.T.就是可以协助家长把世界归还给孩子的一套方法。让家长可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对自己的需求负责。而孩子,有他们的路,有他们的人生,有他们的精彩。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这本书主要是告诉父母“尊重感受、寻求合作、代替惩罚、如何赞赏、应对愤怒”的方法和技巧。

阅读这本书的经历,是一次学习爱的技巧和接受爱的训练的过程, 它给了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指引家长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以孩子为主体,不再是一味的批评,体罚,……而是先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自己做出改变。

里面有很多好的方法,不管是懂事的孩子,还是不懂事的孩子,都可以慢慢去尝试,让孩子由内而外的改变!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

“你是否知道,你本人(没错,就是你!)比任何玩具都更让孩子喜欢和着迷呢?孩子们并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电视节目,他们需要的是你! ”

在处理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时,控制、放任、贿赂、威胁都是家长们常用的方法。

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方法都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进行沟通,孩子也就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与这些方法相比,这本书中的情感引导的教育方法更加充满关爱,也更符合逻辑和人性。

因为只有学会情感引导,父母才会把生活中这些棘手的情况当成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好机会,并且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同情和理解,在沟通中增进亲子关系。

《让天赋自由》

应对未来的挑战,我主张从应试教育突围。要总结未来学校的特点,我认为第一条就是以儿童为中心,重视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追求真善美和幸福人生。

这也是我首先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希望更多人换个角度审视自己和孩子,了解天赋与爱好,以及敢于做新的教育尝试。

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自己的天赋,但随着在现实世界中阅历增长,会逐渐丧失很多潜能,而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恰是教育。

作为在全球都极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的书也激励着无数教育者。

《天生不同——人类典型识别和潜能开发》

我们常说,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学习者;要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每个班级都有不爱学习的学生,但是他总有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从长期观察现实情形中得出的结论,也有科学研究理论可以支撑。

《智能的结构》

除了《天生不同——人格类型识别和潜能开发》,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同样认为,“人人可以成才”,但是角度完全不同。

加德纳首次在本书中提出,人类具有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8种智能,并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全面系统介绍,向传统的心理学观点、流行的智商测试发起了有力挑战。

看完这本书,对“人人可以成才”这句话,我们可能会有更深刻更科学的理解。

《智能的结构》自1983年出版后,多元智能理论成为21世纪全球主流教育思想之一,被心理学界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全世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也促进了中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Scratch少儿趣味编程》

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格雷认为:计算机、智能手机、App、电子游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机,都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工具。不让孩子玩这些东西,就像不允许狩猎时代的孩子玩石器和飞镖一样荒谬。

机器人、3D打印机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新宠”甚至标配,摆放在功能教室;编程教育成为培训机构的“新宠”。

Scratch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潮流下诞生的。作为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开发的一款编程工具,Scratch是适合少儿学习编程和交流的工具和平台。

这书结合孩子们学习语文、数学、科学、社会、音乐、体育等科目,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用Scratch设计程序,比如设计一个自动写作文的程序,配合各式卡通形象,通俗易懂,寓教于乐。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米切尔·瑞斯尼克还特别为这本书作序推荐。由于这本书图文并茂、语言生动风趣,它非常适合中小学生、编程初学者,可以自学或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

《父母皆祸害?》

这本书是引导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的启蒙手册、工具箱。

对于父母,这本书告诉你如何读懂孩子的言行,如何培养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对于孩子,这本书指引你如何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如何迈向自强自立的人生。

“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都会在书中找到做父母或子女的方法。书中第一次全面披露了中国当前家庭教育的痼疾,以及中国家长假爱、溺爱、伤爱、罪爱的根源,并提供了一系列宝贵建议和有效方法。

书中引用大量典型、鲜活的家庭教育失败案例,并请20多位专家对案例进行点评。这本书提供了很多了解和思考中国家庭教育的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成长成才有很多复杂因素,所以,同样的父母,老大和老二就是不一样。先天还是后天到底什么因素更重要?家庭、学校、社会,还有天赋、努力、机遇。

本书揭开很多教育迷思之书。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质疑这个传统观念。在《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并不完全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还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优秀的。在生活中很少有父母天生会教育孩子,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是一个育儿高手。父母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思考应该如何来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相处方式和教育方式,家长需要多学习、多了解、多反思,才能更好地与孩子共同成长。

教育孩子有哪些小妙招?

1、重视赞扬的作用

不断给孩子以赞扬是极重要的,赞扬必须是有的放矢的。如果孩子给你看他刚做完的某个东西,你仅说了句“干得不错”,他会知道,你并没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你应该说:“我很喜欢你在文章中论述的观点,这样说很发人深省。”或者“你的音阶弹得非常流畅。”等。孩子知道你对他的成绩很感兴趣,下次他会更加努力地做以博得你的赞扬。

2、懂得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去帮助

智慧父母懂得和孩子一起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天性。假如孩子是个乐天派,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那么这样的孩子获得快乐会很容易,也不用担心他会钻牛角尖;但是很容易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将来生活在一个较低的社会层次上;这时我们就要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进取心。

3、不要当着外人责备孩子

当孩子在外面玩儿时,看到一个新鲜的玩具,摸索半天也不会玩的时候,不要上来就说“笨死了,真笨”这类的话语,当孩子不会做作业的时候,父母不要说骂孩子,孩子是需要鼓励的,不是用来责备,再就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这样会让孩子更加自卑。

4、教育就是做给孩子看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身教重于言传,通过实际示范得来的影响一定比空口评说更有效。孩子们未必会理解很多大道理,但是他们会模仿眼睛所看到的东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决定了孩子的言行。

5、培养孩子阅读习惯

一个人的阅读的书籍越多,他的见识越广,做事有自己的一套方式,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将会是如鱼得水的。如果我们从小就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的话,会让孩子受益一生。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时,要让孩子读的是纸质书籍而不是电子书籍的,特别是要让孩子阅读名着。

6、与孩子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倾听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先听他把话说完。父母总抱怨,孩子进入叛逆期,自己听不懂孩子的心声,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这些都是父母不等孩子把话说话,生活给父母开的“罚单”。世上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容易犯错,也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让人自豪。孩子给我们带来甜蜜,也给我们平添忧伤。

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父母肯定都爱自己的孩子。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面对未知和变化,家长们需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育儿观,反思什么才是对孩子好的教育。不盲目追求别人家的孩子,不被风吹草动乱心。父母之道,是赋予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万物都有自己成长、发展的规律。优秀的孩子从来不是家长别着劲儿,一笔一划地“安排”出来的,而是找到恰当的方法,合理恰当地引导后,孩子自主走上优秀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