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答 > 隔代教育的类型

隔代教育的类型

提问者:匿名| 613次浏览| 2024-05-29
我要回答

我来帮他解答

收起解答框

0/1000

您的回答审核通过后将获得:系统奖励5 积分

已有1条答案

学会长大
回答数:1 2024-05-29 10:05:16
赞 99

其实,也并非是所有的隔代教育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如今社会上有很多家庭都面临着隔代教育的问题,三代人之间教育观念的差异似乎很难磨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身家庭的教育现状来确定调整方案,这是很重要的。

什么是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是指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一些年轻的家长或者因为自己工作繁忙,或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

有专家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时,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中国的家长对教育子女自认无师自通,一切全凭经验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的人经常称,自己带过几个孩子自己是“过来人”“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有带孩子的经验,另一方面问题是,他们的教育方法多半有问题。

隔代教育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过分关注型。

如孩子由于自己走路不小心而摔倒在地,本可以自己爬起来,而隔代家长们却呵护备至马上扶起小宝贝问疼不疼而另一方面却用脚跺起起地面来,说是地不平才让小宝贝摔跤,责任归于地面。孩子头磕到墙,责任归究于墙,而非孩子的不小心或大意鲁莽,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隔代家长们放弃了教育的好时机。

第二,过分监督型。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孩子什么事都要在爷爷的提醒下才能做好,有一天外面下雨爷爷提醒他带伞,把伞放在门口没有亲眼看到他拿伞,放学后,他浑身淋湿,爷爷发现伞却仍在门口,这时爷爷却说:“都是爷爷不好没有监督你把伞拿走……如此造成孩子依赖性和惰性,什么事都要督促孩子去做,使孩子产生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第三,严厉惩罚型。

冬冬的爷爷是教师,从小对他要求严格,一天按时吃饱三餐,一顿水果,不再吃零食,还让冬冬学擦桌子、扫地,一有错误就对冬冬进行批评和责罚,冬冬很少说话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心理,这种教育方法遵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第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

这种类型最合理,隔代家长中也有人采用这种方式只是数量很少。

哪种教养模式对孩子更有利呢?

不言而喻,由父母主控、老人辅助的联合教养模式,更有利于凸显“隔代教养”的价值。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很好地整合祖辈和父辈两代人的教养资源,兼具了两代人的教育经验和智慧。

老人具有养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同时,也兼具精力充沛、时间充裕的优势;而父母则更容易跟进更新科学育儿知识,具有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和群体。 双管齐下,发挥两代人的教养优势,那么对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以及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必然是更有裨益的。

当然,在育儿决策方面,老人和父母还是有必要先厘清孩子教养责任的从属关系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提前沟通好“关键性问题由谁决策”。

那么,按照“父母主控、老人辅助”的理想状态,建议作为直接承担育儿责任的父母辈,应该持有主要决策权,而老人应该给予尊重和支持。

只要遇到智慧祖辈,隔代教育也有赢家。

隔代教育,其实也教育出许多名家。著名主持人倪萍年幼时跟着姥姥生活了3年。在那个全民挨饿的年代,姥姥却想尽办法,让倪萍总有“吃不完的好吃的”,还有“听不完的好故事”。姥姥的故事都是出自《三国》、《水浒》、《聊斋》,简单的大白话却把真、善、美,假、恶、丑讲得明明白白。倪萍说,每次与姥姥的谈话都让人受益匪浅。即使长大成名,她依然在精神上依靠着姥姥。

英国哲学家罗素父母也是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由于父母早逝,所以他从三岁时就接受祖父母的教育。高官祖父给与他人生指导,祖母安娜·玛利亚为他制定了严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并鼓励他博览群书。正是有了祖母的鼓励,罗素才得以进行大胆的怀疑和勇敢的探索,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学者。

去年热播剧《幸福有配方》里,归亚蕾也完美演绎一段成功的隔代教育。奶奶到大儿子沈越家生活后经常辅导孙子小驹的功课,让他成绩进步了不少。然而在小驹不满妈妈出尔反尔竟离家出走后,宋玉华没有替他撑腰,而是对他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网友纷纷表示赞同:“终于看不到溺爱孙子的熊奶奶了。”

这些隔代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都有一个智慧祖辈。这些(外)祖父母们不但以自己的人生智慧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以丰富的知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赢得孩子的尊重。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