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答>如何纠正孩子的依赖性

如何纠正孩子的依赖性

373

  • 受生存压力的影响,如今很多家庭的模式都是“隔代教育”,即父母因为工作忙碌,不得已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孩子自小缺乏父母的关注,又被老一辈人所溺爱,自然很容易出现缺乏自理能力,依赖老一辈人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改正,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何改掉孩子依赖奶奶

    首先,与孩子奶奶进行沟通。

    如果孩子奶奶明事理,她看到孩子与父母不亲,她也会感到很难过,她甚至会主动劝解孩子与父母修复关系,减少与孩子接触的时间。

    如果孩子奶奶受到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没有那么明事理,你可以与孩子奶奶进行一定的沟通,告诉她,你也很高兴孩子与她关系这么亲密,但是,你也要让孩子奶奶意识到亲子关系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没有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那孩子长大后会处理不好亲密关系,出现很多情绪、情感问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她会把你的建议给听进去。

    其次,多接触孩子。

    孩子对人依恋,主要是依恋对象给了他足够的爱。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如果你想让孩子感受你的爱意,你一定要多去接触孩子。

    白天的时候,尽量让孩子在你的视线范围内,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注,这可以让他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你的孩子还比较小,你可以让他和你共处一室睡觉。

    如果孩子已经比较大,需要分床睡,你可以在孩子睡前多陪伴孩子,给他讲讲故事,摸摸他的脑袋,亲亲他的额头,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感受到你的爱意。

    最后,改变孩子的认知。

    这个方法实施的前提是孩子已经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你可以选择一个好的时机, 与孩子做一次交流,你必须承认你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并让他意识到,虽然在他的成长中,你有失职,但你一直都是爱他的。还有,你可以告诉他,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是很好,应该让她少操心。

    从小只跟奶奶亲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成这样,挺可怜的,你家孩子是吗?

    1、变得没有安全感

    孩子从小若是只跟奶奶亲近,很少跟父母交流和亲近,等读书后,它会渐渐发现自己跟其他的同学不一样,别人都有父母带,而自己只有奶奶,会变得开始敏感,没有安全感,久而久之,开始自我怀疑,长大以后也会渐渐的缺乏安全感。

    2、变得不相信父爱与母爱

    都说若没孩子天天生活幸福,无忧无虑,那么父母肯定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爱,若是孩子从小不跟父母亲近,就意味着孩子主动拒绝了父母给的爱,也不会体会到父母和母爱有多美好,只有拥有更多爱的孩子,生活的才会更加幸福和有爱,若是从小没有感受过父母爱的滋润,就会排斥父母,不相信父爱与母爱,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会有影响的。

    3、变得恐惧婚姻

    孩子从小只跟奶奶亲近,久而久之就会感受不到父母之间感情的美好,更不会感受到家的温暖,于是对以后结婚成家没有那么多的向往,严重时可能会让孩子长大后变得恐惧婚姻,不相信婚姻,甚至追求独身主义,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幸的。

    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会特别依赖奶奶呢?

    1、大部分时间和奶奶在一起

    有的宝妈在生完娃就把孩子交给了孩子的奶奶,孩子长大了,表面上是孩子妈妈养大的,但是在孩子最依赖人的那段时间其实是奶奶陪伴的,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小,不会记得的,但是有的时候这种习惯性的记忆也是存在的,这样孩子是不会忘的,还会和奶奶特别的亲。

    2、平时睡觉和奶奶一起睡

    有的宝妈虽然日常经常陪伴孩子,但是在孩子睡觉问题上把孩子放到了奶奶那里,孩子和谁睡对孩子的性格和亲子关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晚上是孩子内心比较敏感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依赖性比较强,如果孩子平时和奶奶一起睡,那么孩子平时可能就会更依赖奶奶。

    3、奶奶的情商非常的高

    有的老人带娃非常的有经验,在不一味的宠溺孩子的基础上还能让孩子喜欢自己,老人这种“投其所好”的行为会让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特别好,再加上平时有的宝妈带娃经验不足,动不动就教训孩子,孩子自然就会和老人亲一点。

    2024-05-30 查看全文
  •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清楚学习应该学什么,学习到底有什么意义,所以现在的孩子很多都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家长们要正确的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身为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要等到岁月被蹉跎时,才知道后悔。

    如何纠正孩子厌学问题?

    1、了解孩子背后的问题

    在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我们最先要做的是和孩子交流沟通,了解他们背后的问题。或许孩子正处于疲惫、失落、无助的情绪状态,或者他们对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感到茫然。这些问题都需要父母和老师耐心地去倾听和解决,而不是将孩子推向“苦学”或“逃避”的极端。

    2、减少孩子的学习压力

    减轻学生的心理和课业压力。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往往给予孩子他们不必要的负担和压力。造成孩子心理的反感和抵触,当孩子承受不住的时候,厌学就会产生,严重的干脆离家出走。因此,家长应该尽量减轻厌学学生的负担,做到寓教于乐,因材施教。

    3、不要对孩子提太高的要求

    家长对孩子提出的学习要求,要因人而异,不能一下子提得过高过严,更不能逼得太紧,否则会降低孩子学习的热情。如果家长提出的目标超过孩子的能力,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信心不足,潜意识中产生不满或反抗情绪。

    4、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基础。为了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首先我们要做的便是鼓励孩子耐心,定期做好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此外,我们也可以教导孩子如何高效地学习,比如合理规划时间、注意力集中等。只有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习惯,孩子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摆脱厌学情绪。

    孩子有厌学问题的原因?

    1、由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不成熟,学校和家长又给予过大的压力,使一些学生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生长在应试教育严重的今天,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少,导致不会沟通,把各方面的困难压抑在自己心里,造成性格内向,注意力偏差而导致厌学。

    2、学习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孩子有特殊的学习技能障碍,比如阅读困难、理解能力差,导致学习成绩差失去了自信心,对学习无兴趣。

    3、可能是学校当中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比如对老师有不公平的评价、和同学发生冲突等,这些人际关系问题很容易让孩子将负面情绪转移到学习上面,出现厌学甚至不愿意去学校等行为表现。

    孩子有厌学问题的表现:

    表现一:上课时经常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课后作业马虎应付或互相抄写,有时甚至没有完成,成绩不断滑落。

    表现二:上课经常打瞌睡,但下课时精神十足。作业经常没有完成,基础较差,成绩不佳。

    表现三:讨厌讨论学习,这种情况表现为不愿意和家长讨论学习,对于父母的过正常过问要么沉默不回答,要么用别的话题绕开,甚至是表现为不耐烦甚至烦躁。

    2024-05-15 查看全文
  • 当孩子出现厌学行为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去上学,或者直接让家长办理休学甚至是退学。这个时候家长就慌了,既不能打,又不敢骂,怕起到反效果,整个人都焦头烂额,不知所措。

    如何纠正孩子厌学行为?

    1. 理解孩子的变化:了解孩子在这个阶段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是理解他们行为的重要前提。

    2. 建立良好的沟通:尝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

    3. 给予适当的自由:在这个阶段,孩子希望得到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家长可以在保证孩子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适当给予他们自主决策的权利。

    4. 培养孩子的兴趣转移注意力:兴趣的培养能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更活泼更阳光,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一些兴趣在关键期培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家长可以通过日常谈话,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理解并接受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

    孩子有厌学行为的原因:

    1、学校原因

    孩子厌学,有时候厌的不一定是学习本身,还有可能是学习的环境。学校的环境里,最核心的有两个因素: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这两个核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师生关系搞不好,或者和同学的关系搞不好,孩子是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

    2、孩子自身的原因

    孩子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方法不科学,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思维呆板,听不懂,学不懂,慢慢地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当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时,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效果会变得更差,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当父母老师都用成绩那一套来衡量孩子“好坏”的时候,孩子自尊心也会受挫,最后越来越厌恶学习。

    3、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 “一切向钱看”的赚钱思想;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录像、图书等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还有一些学生是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后,耳濡目染,逐渐厌学。

    孩子有厌学行为的表现:

    1、情绪低落,或者情绪不稳定,易怒,发无名火,小题大做。

    2、作业拖拉,得过且过,学习没有动力,只关注手机,电视,没有节制。

    3、面对作业或者一提学习的事情,表情上反差很明显,就是对于学习没有兴趣。

    4、以各种理由引起家长的关注,敏感多疑。

    5、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不愿意和家长一起参加任何活动。

    6、不喜欢和同学交往,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经常以各种理由不愿意上学。

    2024-05-15 查看全文
  • 当孩子说出“我不想上学了”这句话的时候,大多数家长相比都是生气,觉得孩子辜负了自己的一片期望,觉得孩子没有出息,有些家长甚至会严厉批评指责孩子。其实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厌学的情绪,家长不要过于担心。

    孩子厌学脾气大是怎么回事?

    1、家庭环境不稳定

    孩子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例如家长经常吵架或离婚等,孩子可能会感到不安全和不稳定,导致情绪低落和叛逆厌学等问题。

    2、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也会对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产生影响。如果家长经常使用惩罚和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可能会导致孩子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并且出现叛逆行为。

    3、家庭经济压力

    如果家庭经济压力过大,父母可能会长时间工作,无法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陪伴。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和叛逆行为。

    4、自我否认

    孩子在学习上屡屡受测或者自我信心不够,经常否决自己,特别是在成绩达不到自己想要的高度时,会过度焦虑从而产生学习没有用,怎样学习都达不到目标的心理,也就会出现厌学情绪。

    孩子厌学脾气大怎么办?

    一、了解孩子学习上的苦恼:孩子出现厌学情绪的时候,家长需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习上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问题,有哪些苦恼是自己解决不了的。跟孩子一起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且寻找解决的方法,只有把孩子的心结打开了,孩子才能够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二、观察孩子的生活:尝试观察孩子的生活,寻找可能导致厌学或发脾气的因素。这可能包括学习障碍、家庭问题、压力过大等。尝试采取行动解决这些问题。

    三、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尝试和孩子谈论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给孩子足够的休息和放松的机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压力,可以让他们有足够的休息和放松的机会。可以安排孩子参加喜欢的活动或者让他们自由放松。

    五、建立规则和奖励制度: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建立规则和奖励制度。可以规定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并在孩子达到目标后给予奖励。

    六、培养厌学孩子的学习兴趣:厌学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个时候就应该让孩子在重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办法让孩子重拾学习的兴趣。

    孩子厌学的表现:

    1、学习兴趣不浓,缺乏长远动机。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乏味,学习缺少主动性,穷于应付学习任务,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是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只求完成义务教育初中毕业。

    2、意志薄弱,克服困难毅力差。他们有过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上不愿意独立思考,一旦失去辅导成绩便一落千丈,一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迭,整天没精打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2024-05-08 查看全文
  • 现如今,未成年孩子沉迷手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就导致手机成为了很多家长心目中的“假想敌”,视手机为洪水猛兽,坚决不让孩子碰手机。但这种做法其实并不能发挥真实作用,毕竟手机在现代生活里几乎已经无孔不入,家长的敌人不是手机,而是家庭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这才是关键所在。

    如何纠正孩子沉迷手机?

    1、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

    不可否认,手机就像电视、零食一样,对孩子确实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虽然没办法让孩子完全不碰手机,但家长可以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比如一次不能超过20分钟,防止孩子沉迷其中。

    2、反思自己。

    孩子在就像我们精心培育的树苗,当小树长出多余的枝岔,我们没有及时修剪,孩子这棵小树就会越长越歪。同样,当孩子沉迷手机时,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反思自己是否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想要改变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3、父母多跟孩子游戏互动,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现实生活太过枯燥无聊,孩子不得已才回去手机中寻找快乐和满足。换句话说:孩子沉迷手机大多数都是因为父母太无趣,家庭缺少温暖。所以最好的方法呢,就是父母多抽时间陪孩子互动游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乐趣。

    4、做好孩子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我们是不是在家里一有空就盯着手机不放,孩子看到我们“沉迷”手机的样子,他又怎么会不沉迷于手机呢?所以要让孩子不玩手机,请先放下我们的手机,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否则就会“身不正,虽令不从”啊!

    5、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真是培养他兴趣爱好的好时机。家长可以征询孩子的意见,问他喜欢学习什么,不管是画画、舞蹈还是轮滑,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有益的。并且学习时间会压缩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减少玩手机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6、父母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父母要多了解一些网络方面的事情,和孩子之间也会有共同话题,避免和孩子除了学习就无话可说,久而久之,孩子会更依赖手机向往网络世界里的它。另外家长要多收集关于孩子沉迷手机沉迷游戏等方面的新闻报道或真实案例,拿出来和孩子一起探讨,听听孩子对此事的看法和感受,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同时也能暗示孩子沉迷手机可能的后果。

    2024-04-28 查看全文
  • “讨好型人格”的种子往往萌发于孩子小时候,在孩子的性格和世界观刚刚形成的阶段,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或者严苛的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留下阴影,孩子就会产生“只有讨好别人,我才能生存”的想法。这会对孩子的未来带来很大影响。

    如何纠正讨好型人格孩子?

    1、多给孩子正面评价。

    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从哪里来?父母的口中。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他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全面,甚至是消极的。这时,父母就要开始助力,告诉孩子他自身的价值,让孩子逐渐拥有自信,这时他才能较为正确的评价自己。

    2、给孩子树立原则和底线思维。

    孩子由于涉世不深,很多事情并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家长要教会孩子原则意识,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划清自己的底线。这样他在与其他人交往时,就能够形成自主意识,并且摆脱他人自己的指挥和摆弄。家长在划清原则和底线之后,就不要再过多地干涉他的行为,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3、关注孩子的情绪。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一开始就是太过关注其他人的情绪,那么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就需要明白孩子的情绪是由他自己引起的?还是受到了其他人的影响?

    4、维持家庭和谐。

    很多大人不顾孩子是否在场就大吵大闹,还大放厥词说“要不是因为孩子怎么懂事,不想伤害孩子,早和你离婚了!”其实,这句话本身已经伤害了孩子。孩子潜意识觉得只有自己懂事,乖巧,才能让爸妈不离婚,才能让这个家庭不散架,这压在孩子身上的压力是很大的。

    5、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当他自信心强大时,才会形成自我,也更会因为自信心的支持,才能够敢于反驳他人的意见,只要他敢发出反对的声音,孩子的讨好型人格就会彻底消失。培养孩子的自信,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引导,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对其赞赏和鼓励,这样孩子才能够审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保持下去。

    6、多阅读、多充实。

    爱的缺失会让人十分空虚,但爱有不同,也来之不易。在空虚时,可以多看看书,用文学充实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拥有富足感。如果不喜欢看书,也没有问题,去培养一项能人带来成就感的爱好和技能,也可以让人觉得很充实。

    2024-04-24 查看全文
  • 磨蹭和拖拉是孩子的通病,也是让父母头疼的问题,父母除了不断催促,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纠正孩子的磨蹭行为,让孩子拥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变得积极主动起来,成为每个父母的急需解决的难题。

    如何纠正孩子做事磨蹭的坏习惯?

    1、制定规则

    父母可以制定明确的规则让孩子执行,如果孩子继续拖延,就要承担必要的后果,当然这个小小的惩罚可以多样化,只要起到提醒作用即可。如:出门前,孩子磨磨叽叽,不愿意洗脸、穿衣服,就告诉不去参加那个活动了,也许孩子会哭闹、发脾气,可以倾听、教育,但不要动手帮助完成,让他自己体会完不成多带来的后果。

    2、少训斥孩子以鼓励为主

    教育中,应该把儿童看做儿童,而不能看做成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启发诱导。家长总是责备,孩子会更加磨蹭。因为孩子听到训斥,注意力不集中更拖拉严重还会有叛逆的心理更加不听话了。所以,当孩子做事拖拉时,家长不能一味训斥,适度鼓励能够增加他的动力。

    3、制定标准

    父母可以对一些日常生活制定标准,比如生活作息表。和孩子一起制定每项活动完成的时间,如:几点起床、几点午睡、晚上几点洗漱等等,用规定好的时间,来限制孩子的拖延,从而也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和孩子一起游戏比赛

    平时可以和孩子比赛一起穿衣服,穿鞋子,看谁穿得快。还可以和孩子比写字,看谁两分钟之内能写完一张字帖,当然,还要写得又快又好。慢慢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做事情的速度。对于孩子在比赛中的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要提出表扬,一点点改掉拖拉的坏习惯。

    5、培养时间观念

    时间看不见,听不着,闻不到,抓不住,抽象得几乎难以语言描述,理解起来本就不容易。孩子的时间观念,更不可能杂草一样靠自己野蛮生长,必须经过家长的精心引导。

    6、协助解决问题

    当孩子觉得一件事有难度,而不愿意去做,从而拖拖拉拉时,父母要充分的了解原因,帮助他分解这件事情的步骤,慢慢指导他自己去完成,告诉他,不要害怕做错了,勇敢尝试,慢慢的树立自信,解决问题。

    2024-04-19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