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社交障碍怎么办
472
-
社交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在这一方面去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一旦孩子社交能力出现问题,就要及时重视。
孩子有社交障碍怎么办?
1、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
孩子的社会交往包括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和孩子与成人的交往。孩子与成人交往比较容易,因为成人一般能猜出孩子的意图。成人主要要教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技能。
所谓交往技能,是指采用恰当方式解决交往中所遇问题的策略和技巧。儿童之所以在交往中表现出不恰当的交往行为,往往因为缺乏相应的技能,而在交往中,懂礼貌、会合作、分享、守规则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欢迎。
2、让孩子参与集体活动
儿童在3岁后开始有交流的愿望,这也表明他们的社交心态萌芽。他们非常希望与同龄人交流。只有成年人,特别是与父母一起,已经不能满足这个阶段的社会需求。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尽早让孩子们参与集体生活,尽可能创造环境。如果孩子及时送到幼儿园,满足他们在集体生活中交流的愿望,可以使孩子的交际能力发展良好。
3、教孩子完善自我,增强人际关系吸引力
鼓励孩子们主动与人以真诚的微笑互动,用正确的方式展示自己。学会与人交流,并在别人需要时伸出援助之手。与人交往时,学会尊重他人,使用礼貌用语,注意自己的行为,并给他人以良好的印象,学习听和说。引导孩子学会倾听,不要打扰别人的话,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出肯定的答案。
4、帮助孩子营造和谐的气氛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些孩子不是不想与同学互动,而是不知道要如何与他人互动起来,尤其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学习如何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非常重要。有些孩子习惯于被动地等待,所以父母应该注意孩子在平时的互动中的引导,提高孩子的对等沟通意识,让孩子主动与他人接近并结识新朋友。
5、对孩子少一些干预
毕竟,孩子必须面对社会,父母的保护也受到限制。与其给孩子一些交朋友的干预,不如教孩子如何区分。引导孩子正确交往并发展他们的社交技能,以便让孩子知道谁可以给自己带来积极的能量,以及谁可以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法,并打开社交互动的大门,这样孩子才能真正获得更多的朋友。
孩子有社交障碍的原因:
1、孩子本身的性格
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敏感,从小时候就不喜欢过多地与外界接触,跟陌生人接触的时候会很害羞,不敢与对方对视,也不敢在公共场合大声嬉闹。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愿意跟别人有太多的交流,也不希望自己受到大家的关注。
2、家庭原因
现在大多数父母都为生活在外面奔波打拼。他们将把孩子送到全日制幼儿园和其他地方。他们也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子女沟通。孩子们无法感受到父母的爱,所以他们更不愿意说话。或者让爷爷奶奶帮忙带孩子,爷爷奶奶放纵孩子,对孩子太过溺爱,这会导致孩子不愿意说话,不愿意出门,并且老人一般都是对孩子有求必应的,只要孩子们哭就会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且老人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这更导致了孩子们不愿多说,导致孩子对于外界有些抵触,因为外界并没有像自己的爷爷奶奶这么疼爱自己。
3、现在社会的弊病
大多数孩子出生后接触到的玩具是电子产品,如平板电脑、手机、电视机等。这些东西使孩子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不与别人交流。大部分时间都在他们的笔记本上自娱自乐,而且没有太多的外部交流,这会导致孩子缺少和外界的沟通,最终可能导致社会障碍。
2024-02-27 查看全文 -
在医学上,称为适应障碍或者躯体化焦虑症。受疫情影响,很多家长在面临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孩子网课教育和升学的压力,孩子在家中少了集体活动,导致近期青少年心理问题比往年更加突出。开学之后,青少年出现了厌学的行为,就更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识别出来。
孩子有适应障碍不上学怎么办:
1.专业的心理评估
为了排除孩子的厌学是由切实的心理障碍或者生理原因的客观因素造成的,前往专业的医院或者机构为孩子做一个系统专业的评估。
2.儿童心理治疗
在儿童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使用各类咨询技巧来帮助孩子慢慢减轻对于上学的恐惧,帮助孩子重返学校,参与日常的社交。咨询师可能采用的方法包括:放松技巧,通过冥想来减轻焦虑;认知行为疗法,纠正孩子对于学校、家人或者同龄人的不合理想法;还有一些社交技能培训和帮助孩子处理在学校中或家庭中遇到的创伤等的。当然,这些治疗方式若能得到家长和学校的共同配合会更有帮助。
3.家庭治疗
如果家庭内部发生了一些特殊情况,可能与孩子的厌学情况有关,那么家庭治疗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治疗中,家庭被当做成一个整体来看待,治疗可以帮助整个家庭调整和改变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
儿童和成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若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的有针对性的与儿童工作,需要额外专业的培训。
4.总结
学校生活对于孩子自然健康的发展,以及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适应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的时间越长,频次越高,不仅未来更有可能出其他类型的回避和拒绝,而且会衍生因为厌学带来的诸多矛盾和冲突,例如自尊心下降、缺乏自我效能感以及否定自我价值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要积极、合理地对待这个孩子的厌学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归结为小孩贪玩,不爱读书,不喜欢学校。
孩子厌学的原因:
1.逃避不良情绪和负性事件
如果校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一想到要去上学,孩子就会联想到会让自己感到焦虑、紧张、抑郁、低落等等不良情绪的场景(大概就和成年人不想去上班类似!),这时也要考虑孩子在学校是否遇到了被霸凌、被排挤或其他压力性事件,这些负性事件会极大程度上导致孩子对上学产生抵触心理。
2.回避社交和公众评价
有的孩子不想去上学可能是因为对于社交这件事情产生焦虑。孩子害怕也担心如何与同学相处,不想参与小组活动和小组讨论等等社交活动。孩子担心自己的学业成绩,担心别人对自己产生评价,担心在课堂上会点名等等一切需要在集体面前展示自我的场景。
3.获得关注
孩子们对于父母的关爱永远是渴望的,就像有的孩子会通过装病来获得更多的注意力一样,有的孩子会通过表现的不想去上学的一系列烦躁、分离焦虑等等方式来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
4.不去上学可以获得某种“奖励”
不上学的孩子,为什么不良情绪的症状都消失了?孩子们脱离了压力环境,在家里可以毫无顾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不上学=在家玩游戏、看电视,孩子可以从不上学这件事中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2024-02-04 查看全文 -
厌学几乎是每个阶段的孩子都会出现的一种不良情绪的行为表现,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尤其是高中生,我们的教育不能简单粗暴,一顿猛吵,而是要找到他们厌学的原因,针对性地给他们帮助。当孩子扫除了学习的障碍,他自然就不会再厌学了。
高三孩子有点厌学怎么办?
1、在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给予鼓励和安慰
许多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往往心里感到很难过,因为他们一怕老师批评。二怕同学看不起。三怕父母斥责。此时,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而有些父母对于孩子的成绩过分的专注,有些对于孩子过多的指责,使得孩子对于考试缺乏信心,由此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对于压力很大的高三学生,家长尽量不要给予孩子压力,更多的需要给予他们一些鼓励。
2、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和愿望强加给孩子
有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不是努力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学的。家长在孩子高三期间不要给孩子一些过高的期望,这样只是会给孩子增加一些压力。家长能做的就是降低自己对孩子的期望,积极鼓励孩子让孩子平时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尽力就行。
3、要跟孩子进行交流,及时的为孩子减压
高三孩子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很多孩子到了高三就特别的害怕,害怕自己靠不上理想中的大学应该怎么办,还害怕自己报志愿报错是不是自己一生就都毁了。家长在孩子高三阶段发现孩子压力大的话,要给孩子施减压力,较低对孩子的期待,不要过分的对孩子要求越来越严格,这样会让孩子情绪崩溃的,接着孩子不想学习,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4、帮助考生制定目标计划
考生对整个高三备考要有规划,短时间学习内容要有计划。结合实际,根据学校备考安排,科学合理的制定计划。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备考不至于盲目,显得有条不紊。
高三孩子有点厌学的原因有哪些?
1、学习压力过大:高三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许多学生为了追求高分,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长时间的学习和高强度的压力导致孩子感到疲惫,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2、缺乏自信:有些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达到理想的成绩,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3、家庭环境不佳:家庭氛围紧张、父母过于关注分数等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高三孩子有点厌学的表现:
1、字迹潦草
字迹潦草表现在试卷和作业中,一般情况下,对于写字慢或者没有找到记笔记技巧的同学来讲,课堂笔记写的潦草很正常,但是在平日作业以及平时考试中,作业本、试卷上的字迹潦草,很大原因说明他们有想要争取优秀,也没有想要得高分,表现出的心理更倾向于敷衍老师家长和应付考试。
2、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在这里的意思是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所以这里很清楚,如果孩子上课时不求甚解,写作业时不求甚解,甚至读书写字时都不求甚解,说明他们的心思在该学习的时候并没有放在学习上,可能是抵触学习,也就是厌学,也可能是心思放在了其他地方,比如游戏、网络等。
3、学习不积极
学习不积极可以从多个方面观察到:早晨上学比想起床或经常迟到,故意回避与父母谈学习的事情,不会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回家后家庭作业拖到很晚才写。
2024-05-24 查看全文 -
许多青春期孩子在开始叛逆后,都会反抗父母,而他们反抗父母的方式非常有限,除了犟嘴,更极端的行为中就有离家出走。因此,许多孩子会萌生出离开父母的念头,父母也不必太担心,多陪伴关爱孩子,打消孩子离家出走的念头并不难。
孩子有离家出走的想法怎么办?
1、消除出走因素。
家长一定要弄清楚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学习差,厌学,逃学;是受人欺负,是家长管制太严,离异因素等都是孩子出走常见的原因,家长一定要消除孩子心中的不满情绪,要真心的关爱孩子,孩子就不会离家出走了。
2、了解孩子出走心理。
离家出走的孩子一般抗挫折能力较差,受不得半点委屈,因此有离家出走苗头的孩子,家长需要从小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
3、要加强与孩子的联系。
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心理上理解他们,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同时,家长还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及时全面掌握孩子的在校情况,并定期向学校老师通报学生在家的情况,避免学校与家长之间出现监管“盲点”,要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
4、不要总是强迫孩子。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离家出走是必然的。父母应该懂得强迫孩子学习效果并不好,填鸭式的教育更是效率很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和平地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心甘情愿的去做,比强迫要好。
5、让孩子知道社会的险恶。
父母总是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不想让孩子看到这个社会不好的一面。但是他不知道的话,没有防范意识,就有可能会发生意外。所以告诉孩子社会险恶,让他知道有些孩子因为离家出走再也没回到自己家,让他知道社会上有种人是人贩子。让他知道危险后,就不会轻易离家出走了。
6、不要一味的迁就孩子。
爱孩子不是一味迁就孩子,有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离家出走的威胁后,就会选择妥协,觉得长大之后就好了。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只会更加严重。所以从小在孩子提无理要求的时候就要学会拒绝,用哭、用闹、用离家出走这些方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不去一味的迁就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事情。
孩子为什么有离家出走的想法?
1、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事实上有时候孩子离家出走只是因为内心积蓄了太多的负面情绪,却不知道向谁倾诉,也没有人理解,就会在一时冲动下选择逃离家里。而这其实也侧面反映出孩子内心渴望父母的关心和爱意,想要获得家长的认可和理解。
2、自尊心过强。
有的孩子是性格偏于倔强,自尊心过强,在青春期表现出抗挫能力和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较低,遇事我行我素、较为冲动的特点。这类孩子容易和父母长辈顶嘴冲撞,和周围人产生矛盾冲突、受到批评和打压时,会觉得自尊心严重受损,恼羞成怒的情况下会企图通过离开家,逃出“牢笼”来脱离父母的“控制”。
3、学业压力过大。
学习成绩上的“内卷”带动的是孩子一连串社会生活上的重压,学校教育要求过于苛刻,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都很有可能会让脆弱的孩子喘不过气,最后选择回避当下,逃离高压环境,寻找解救自我的出口。
4、要求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
很多孩子被家长宠爱的太好,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妄为的性格。意旦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忍不住去大哭大闹,或者嚷嚷着“大家都不爱我了,我要离家出走”等,想要以此来家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2024-05-12 查看全文 -
人作为群居动物,社交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擅长社交的孩子不仅能获得许多朋友,还能从与他人的沟通中不断获取信息,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会小很多。反之,如果孩子恐惧社交,则会为孩子的学业和生活带来很大阻碍。
孩子恐惧社交怎么办?
1、要让孩子树立战胜自己的信心,必须要让孩子清楚,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不要无限的夸大别人的优点,放大自己的缺点,也不要让孩子一味的去羡慕别人,因为只要自己努力也可以非常的优秀,只有当孩子克服自卑心理之后,才会增加交往的欲望。
2、社交恐惧的孩子在和别人交往时,很难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而这样又会导致自己心里过分的紧张,这时家长需要督促孩子可以和别人转换问题,比如说聊一些自家孩子比较熟悉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气氛就会慢慢缓和下来,而等气氛融洽之后,让孩子心平气和的和别人聊回原来的内容。
3、缓和气氛。有些孩子在与他人交流时,可能因为某些话题而产生紧张的心理情绪,在此时可以让孩子学会转换一下话题,这样就可以缓解紧张气氛,有利于更好的进行交流。
孩子恐惧社交的原因:
1、不懂社交。
从小到大,父母从来没有真正交过孩子如何与人相处。本来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就少,父母又没有系统的交过孩子人际交往,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退缩心理。看似简单的人际交往,其实需要掌握基本的常识和方式,这样才不会显得被动。
2、受过伤害。
若是在社交中孩子曾经受过负面影响,也会导致他出现退缩心理。很多时候,父母眼中的小事情,孩子却很长时间都走不出来。他们在社交中受到的伤害,会一直提醒着孩子,不要迈出第一步。
3、性格内向。
有部分孩子,他们生性就内向胆怯,没有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欲望。孩子更愿意呆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去享受这份孤独单。对于社交,孩子的态度很明显,就是消极怠慢,所以父母强逼也没有用。而且,越是强推,孩子的恐惧心理越严重。
孩子恐惧社交的影响:
1、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有一些孩子因为不善于社交从而主动屏蔽社交需求,并且对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恐惧社交的孩子性格更为安静,或许可以凭借一人之力完成很多事情。但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中,他们的性格缺点就会被放大。他们会在陌生场合变得比较容易紧张,容易怯场,更会因为不想与陌生人产生交集而错失许多不错的发展机会。
3、很多孩子有一颗想要进行社交的心,却不知该从何下手。想要进行社交时又害怕自己不被接受,无法主动改变自己的性格迈出第一步。这种学不会主动的性格会让他们面对一些事情时又会表现得比较迟钝,从而放弃很多机会。
2024-05-12 查看全文 -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家长应该常常留意孩子的心理变化,避免孩子陷入自卑的情绪当中。若发现孩子有自卑的性格心理,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尽早帮助其克服和纠正,以免孩子日后形成自卑性格。
小孩子有点自卑心怎么办?
1、不批评,不指责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并且,孩子们对于父母的表情和情绪观察的更为细微,更为敏感。当父母批评和指责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紧张不安,甚至会因为害怕而放声大哭。当父母长时间指责,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并且,认同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想要让孩子变得自信起来,第一步,就要停止对孩子的批评和指责。
2、不强力改正孩子的缺点
面对孩子的缺点时,父母不要采取强硬的手段去改正孩子的缺点,或者强迫孩子改掉自己的缺点。因为,缺点不是一日形成的,并且,缺点想要改掉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同时,父母要认识到,采取强硬的手段去改正孩子的缺点,是很伤孩子的自尊心的一种做法。因此,不建议父母采取直接和强硬的手段去改正孩子的缺点,避免起到反作用。
3、要让孩子自我肯定
一般自卑的孩子心里非常的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家长可以通过强化孩子自我肯定的方式,来提高自信心。比如找到一本好看的书或者涂画,每天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样能够看出自己的进步,家长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鼓励。每当做出一点成绩时他们会感觉到很自豪。家长可以通过行动或者语言的方式来赞扬,当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应该不停的进行鼓励,家长要积极的引导。
小孩子有点自卑心的表现:
1、能做的事不愿意积极参与
有的孩子活力十足,在学校里积极参加活动,敢于表现自己;有的孩子胆子比较小,明明有这方面的特长和爱好,但是就是不愿意展现,担心做错了,被别人笑话。
2、对过去的不称心耿耿于怀
如果孩子们总是想着“上次考得不好”和“上周犯了错误”,而不是“下次如何提高成绩”、“吸取教训,将来不犯错误”。这说明孩子有自卑感,总是对过去的不满感到后悔,孩子的这种想法会使得孩子整天充满负能量,无法投入新的开始。孩子总是活在过去的不快乐中,会带着一种惆怅情怀,在正常情况下,单纯的说教是很难奏效的。
3、不敢透露自己的观点
其他孩子积极表现自己的长处,但自卑的孩子胆小,不敢表露;人们谈论话题时,不敢发表不同意见;别人说什么,不管是对是错,都不敢说“不”;长大了,不敢迈出表达爱的一步这些都是不敢表达自己的表现,与内向和外向无关,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这暴露了孩子的自卑情结。
父母哪些行为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1、喜欢数落孩子
很多家长乐于攀比,回到家就喜欢数落孩子,“你怎么这么笨,邻居家孩子比你强多了。”“学习这么差,还好意思玩!”
这是很多家长都喜欢的口头禅,殊不知,我们一句句看似漫不经心的数落却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从而不自信,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如别人。
2、过度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凡事过犹不及,很多家长为了从小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经常在孩子面前“哭穷”,或者不给孩子零花钱,不给孩子买东西等等。
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心中产生“自卑”的心态,觉得自己很穷,不敢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聊天,因为父母灌输的“贫穷思想”,不自觉在心中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影响正常的社交关系。
3、使用暴力的家庭
很多父母不会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行为,比如: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或者大打出手。这样伴随着家庭暴力的场景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或者让孩子的脾气变得暴躁,因为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会让他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暴力能解决一切问题。
2024-05-09 查看全文 -
不能只注重于孩子身体上的健康,心理健康也至关重要,尤其是自卑心,自我评价很低而且怀疑自己的能力,长时间下去会丧失其斗志和意志力,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摆脱自卑的阴影,帮助树立自信心。
孩子有自卑的心理怎么办?
1、学会尊重孩子
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长期下去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的性格非常自卑。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尊重孩子,而且要和他们进行充足的沟通机会。
2、学会心理补偿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长处与短板,而孩子容易产生自卑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他过分放大了自己的缺点,因此家长希望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让孩子知道自己也是有属于自己的发光点的,不只是一昧的去贬低孩子,也可以给孩子提供多一些能够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借此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要让他懂得正确看待自己的劣势,扬长补短,努力改进缺点,保持优点。
3、把孩子装扮得更自信
对于心理自卑的孩子,可以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体态入手,这是改变孩子的心态,克服自卑心理的一条捷径。据国外最近的研究显示,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能够提高自己的信心。因此专家认为,家长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重视教育他改变自己的形象:穿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抬头挺胸等等。
4、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不能苛求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孩子取得成绩,家长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家长应以关心和鼓励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树立自信心。
孩子有自卑心理的原因:
1、对孩子过分苛求
很多父母总是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便指责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会让孩子难以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自卑的心理。
2、包办代替
孩子的自理能力比较差,因此很多时候需要父母的照顾。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吃喝拉撒,以至于玩玩具、交朋友等细枝末节都面面俱到,甚至包办代替,不给孩子自己留任何发挥才干的机会,这就会使孩子极少体验到自己的决定、行为所带来的成功感,在无形中产生自卑的心理。
孩子有自卑心理的表现:
1. 孩子说话声音越来越小,低着头。
2. 喜欢安静独处,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害怕与陌生人相处。
3. 当有人来家里做客,总是躲在房间里不出来。
4. 不与小朋友玩耍总是低着头眼睛看别处。
2024-05-08 查看全文
最新专题
- 小孩子不听话怎么管教 12-16
- 孩子拿不舒服当借口不去上学 12-16
- 孩子成绩越来越差怎么办 12-16
- 孩子沉迷第五人格游戏怎么办 12-16
- 孩子办休学需要什么手续 12-16
- 儿子早恋妈妈怎么开导 12-16
- 偷东西的孩子怎么教育 12-16
- 青春期孩子的六大表现 12-16
- 亲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12-16
- 六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 12-16
最新问答
- 青岛十九中是重点高中吗 06-01
- 适合14岁男孩的书籍 05-31
- 小孩子几岁的时候最需要妈妈 05-31
- 适合高中生家长看的书 05-31
- 孩子读高中妈妈看什么书好 05-31
- 隔代亲教育的利与弊 05-31
- 适合小学看的地理类书籍 05-31
- 12岁孩子家长的教育书籍 05-31
- 家长溺爱孩子看什么书 05-31
- 奶奶带孩子的后果 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