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答>如何锻炼孩子的注意力

如何锻炼孩子的注意力

478

  • 幼小衔接并不是孩子学多少知识,关键是孩子习惯、兴趣的培养以及生理上的适应。习惯养成方面,最主要的是专注力的培养。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情境帮助孩子增强多刺激下的自我约束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年级怎么训练孩子专注和注意力?

    1、训练孩子的听说结合能力

    在现实生活当中,听和说总是密不可分的,不会听讲的孩子,说话时总是语无伦次的。听与说的结合涉及到孩子对词汇的联想、推理、分析和判断能力。家长可以通过训练孩子学说同义词、反义词,听音乐进行联想,将句子补充完整,以及听故事后自编故事的结局的形式训练孩子的听说结合能力。

    2、做些放松训练

    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然后向身体的各部位传递休息的信息。先从左脚开始,使脚部肌肉绷紧,然后松弛,同时暗示它休息,随后命令脚脖子、小腿、膝盖、大腿,一直到躯干部休息,之后,再从脚到躯干,然后从左右手放松到躯干。

    3、正确引导孩子

    一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尚在发育阶段,他们不能够将所收到的信息进行整合。有些孩子刚进入一年级还是跟在幼儿园一样,喜欢东戳戳、西戳戳。所以家长们在平时要注意正确的引导,及时跟孩子进行沟通,有针对性进行解决问题。

    4、减少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

    由于网络的普及,电脑、手机、平板上的游戏也越来越多。这些快节奏、高帧数的画面以及动感的音效对孩子大脑的刺激作用非常明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做好孩子的榜样,少看电视、少玩手机,这样孩子也会相应减少这方面的需求,但家长一定要说到做到。

    5、培养孩子的兴趣

    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就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引导孩子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对某件事感兴趣,并且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做好一件事情。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社交活动等等,宣泄过剩的精力。

    6、不主动干扰孩子的活动

    在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们最好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节奏,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表面上看着是家长关心孩子的身体需求,但实际上家长无意之中的行为打断了孩子本身就不太强大的专注力水平。

    7、让孩子定量学习

    对于注意力差的孩子,家长要规定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一项作业,如果孩子能够专心完成,就给予鼓励,并允许其休息几分钟,然后再进行下一项作业,让孩子知道时间的紧迫感,就不会再走神了。

    8、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非常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在孩子学习时,家长应该最好不要看电视或者过多的干扰,让孩子安静的学习,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安静的学习氛围。

    一年级孩子的专注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1、生活环境

    孩子处在网络科技信息发达的时代,生活中存在大量干扰,比如手机游戏、短视频,电脑游戏等,这些都能轻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电脑等,极容易影响孩子,特别是孩子在专心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会导致孩子分心无法专注。家长应该避免在孩子面前经常性玩手机电脑,孩子在学习或者做专心做某件事的时候,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良好安静的环境,避免干扰孩子。

    2、家长忽视孩子兴趣

    孩子有了兴趣才会专注去做一件事,家长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孩子的兴趣或者不鼓励孩子,让孩子遭受到打击,无法专注完成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对孩子的专注力影响很大,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要学会观察孩子在哪些方面有兴趣,带动孩子一起探索学习,在这过程中鼓励引导孩子,让兴趣带动孩子去探索学习,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了。

    3、体育锻炼太少

    学龄阶段的孩子学习压力大,课业较多,大多数时间都家长都会让孩子是在家学习,看书,或者上各种补习班,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多少,导致很多孩子缺少耐力,其实,专注力和耐力之间有一定的连接关系,锻炼孩子的耐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体育锻炼,家长有空时应该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体育锻炼一定程度可以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耐力。

    4、注意力自制力差

    由于孩子年龄较小,注意力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比较低,因此在课堂上就会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例如上课乱说话、做小动作等。孩子的注意力是需要培养的,需要一定的注意力训练方法来提升的。只有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提升孩子注意力的控制力,就能很好的提升孩子的课堂效率,改善学习成绩。

    2024-05-30 查看全文
  • 孩子这些思考方式的是是难能可贵的创新思维,家长不应该打压孩子,反而在遇到问题时候,引导孩子多换换思路和角度,去分析、整理、归纳,找出更为新颖的解决办法,这能很好的锻炼孩子的创新思维以及反响思维能力。

    如何锻炼孩子独立思考能力?

    1、多让孩子自己分析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家长都不要代替孩子思考。孩子做错事时,不要一味地指责训斥,可以让他自己想一想什么地方做错了,为什么做错了,应该怎样做。

    2、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年幼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有些家长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这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应告诉孩子自己寻找答案的方法,启发孩子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答案。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而且会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3、允许孩子有不同常规的看法和观点

    孩子经常会对一些事情有一些奇怪的看法和观点,甚至会看起来有点叛经离道,这个时候,很多家长会将孩子的思维方式强行拉回正轨。

    4、多问孩子为什么

    家长可以多问孩子问题,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果孩子不能立刻回答出来,家长不要着急,要耐心地引导、启发他。

    5、给孩子提供民主的气氛

    家长不能压抑孩子,应该为孩子提供宽松的环境,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思考欲望。如果过于压抑孩子,只会造成孩子懦弱、惟命是从的性格。

    孩子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1、孩子缺少自主选择的机会

    很多父母担心因为孩子没有能力、对事物没有基本的判断,所以他们完全不给孩子任何选择的机会,就把他们自认为是最好的选择直接塞给了孩子。孩子没有经过任何的思考和选择,就直接接受了父母已经为他做好的一切。

    2、溺爱

    有些父母对于孩子过于溺爱,将生活中孩子的所有事情多包办了,孩子没有一点锻炼自己的机会,就会让他变得过度依赖父母,遇到问题就会问父母或寻求父母的帮助,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自理能力。这样不仅束缚了孩子个性和开拓精神的发展,甚至连智力也因此受到限制。

    3、父母不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父母面对问题的方式、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处理问题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运输到孩子脑中。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在面对问题时,不能给孩子展现出深度的思考能力,遇到问题时就去找别人帮助。那么,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注定是不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

    表现一、遇事没有主见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碰到事情比较没主见,一般都是别人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他自己是很少会去思考这样做对不对,应该怎样做才正确。这些孩子,一般都会比较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的能力。

    表现二、做事不主动

    独立思考能力差的孩子,做事情也比较被动。“碰一下就动一下”说的就是这类型的孩子了。例如,他的房间很乱了,但是如果父母不吩咐他收拾整理,他就不会主动收拾的。也就是别人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不叫他做,他就不知道哪些事情是需要去做的。

    2024-05-01 查看全文
  • 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不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不能打击孩子的独立愿望或者包办代替。当孩子体验到成功和快乐会转化成内在的信心和动力,从而促进他进一步做出努力,进而增强独立意识,提高独立能力。

    如何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1、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当孩子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主性时,家长应该给予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样可以激发孩子更多的自信和动力。

    2、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行为,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制定规则、监督孩子的执行情况等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孩子更好地独立自主。

    3、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要一味的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他们能有什么想法?实则不然,很多时候孩子对于某些事物的想象力比大人还要丰富。当孩子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的时候,我们应当加以鼓励。这样孩子才能变得独立思考和有主见。反之则会产生依赖心理,不动脑子。

    4、巧妙的让孩子自己来选择,并且尊重孩子的努力

    有家长经常抱怨,早上本来就起晚了,准备的衣服也不穿,一点也不配合。其实换个方式也许会更好。拿出两件你认为都可以的衣服,让孩子自己选择,这样他就不会拒绝自己挑选的衣服了。

    孩子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的原因:

    1、什么事都不让孩子自己去完成

    其实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都是很勤快的,看到妈妈洗衣服,孩子就很好奇,要求自己洗自己的衣服,妈妈就会阻止孩子,说你还太小了,自己洗不了衣服。孩子看到妈妈擦桌子很有趣,跑过来说,想要擦桌子,妈妈说不行,你还太小,去玩吧!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尝试,不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自然就会没有独立性。

    2、父母的教养方式有问题

    生活中很多时候对于孩子的请求,大多数父母是没有抵抗力的,有些父母是选择协助他们完成所有的事,更有甚者有些父母替孩子全部代劳。面对来自于父母的宠爱或者是溺爱,孩子们谈何独立,又何来独立意识。

    3、父母的责备多于鼓励

    还有一些父母总是喜欢责备自己的孩子,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想通过骂不断地鼓励孩子。但从没想过这样做会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孩子的心灵很脆弱,如果小时候一旦受到父母的攻击,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孩子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的危害:

    1、对父母的依赖感太强,变得懒惰

    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只会让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更强,这样孩子自然就会没有独立能力,当孩子的大小事情都被父母安排,不需要自己为任何事情操心,不需要动手去做任何事情后,孩子的独立能力也就被父母给剥夺掉了,长期以往会让孩子变得对父母有超强的依赖感,变得懒惰,没有独立性。

    2、让孩子丧失生活能力

    很多的家长不仅需要照顾孩子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另外,自己每天还要朝九晚五的去工作,每天的生活节奏都是很紧张。当爸妈在孩子上学后,没有让孩子养成独立,不仅会让爸妈一天的工作更加忙碌,还会让孩子丧失生活能力,爸妈下班晚,孩子回家后想要喝水都不知道怎么去接水,即使饭桌上有饭,孩子也不会用勺子吃饭,只好忍饥挨饿了。

    2024-05-01 查看全文
  • 不要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再去责怪他们缺乏独立性。殊不知,孩子的独立性,完全取决于父母对他从小的培养。独立性强的孩子通常做事会有明确的目的,并且会按照目的去行动,并不把成功的希望寄托于来自他人的帮助,也不会屈服于别人的强迫,不容易受到别人暗示的影响。

    如何锻炼孩子独立的能力?

    1、放手让孩子去做

    凡事孩子能力所及的,即便做得不好,你也放手让他去试试吧,技能是需要不断练习的,总要经历一段不那么完美的过程。家长不妨抓住这个时机,适当地给予引导和培养,而不是生硬地禁止,否则孩子尝试独立的愿望总是遭到阻碍,他也会变得消极被动,慢慢就养成了事事等家长待办的习惯。

    2、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活动

    当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成人的活动时,他会感到自己长大了,并且努力观察、去模仿大人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付出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他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3、让孩子独立完成任务

    家长切记此时只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并且进行鼓励,而不要代替孩子去面对问题。当任务成功完成后,家长不要忘记赞扬他的成果,让孩子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4、父母无条件的爱

    孩子的人格独立和依恋安全成正比,与父母的爱息息相关。当孩子内在与父母的联接越紧密,爱的浓度、纯度和质量越高,依恋关系越安全,孩子的人格独立性才会越强。

    5、给孩子勇气

    依赖性强的孩子往往不愿意接受一些挑战性强的活动,尤其是比赛,会让孩子感觉到非常的孤独无助,父母要改变孩子这种依赖性,让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在游戏中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让孩子学会独自面对。

    孩子为什么缺乏独立能力?

    1、父母的溺爱

    有些父母特别溺爱自己的孩子,不让他们碰任何东西,但最终会使孩子产生一些问题,甚至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些父母似乎对自己的孩子很好,但事实上使自己的孩子变得更被动了。

    2、父母的责备多于鼓励

    还有一些父母总是喜欢责备自己的孩子,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想通过骂不断地鼓励孩子。但从没想过这样做会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孩子的心灵很脆弱,如果小时候一旦受到父母的攻击,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3、父母脾气暴躁

    有些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过于着急,最终没有得到好结果。一味急躁的性格只会让孩子永远跟不上节奏,让孩子觉得自己更坏。正因如此,有些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越来越差。

    孩子不独立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不会做决定

    很多孩子都依附于自己的父母,因为在之前的生活当中,父母包办了一切,事事替孩子做决定,所以孩子自然没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有什么问题,家长都能够帮助来解决,孩子很少会有自己做主的机会,时间长了,孩子便失去自己做决定的能力。

    2、缺乏生活技能

    很多孩子在家中都是被父母照料的,非常精心。可以说是在蜜罐中长大的,所以生活上的事情基本不用孩子操心,对于生活上的技能就显得非常差,不仅在心理方面,孩子会非常缺失,就算是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都可能掌握不了。

    孩子过于依赖父母有哪些危害?

    危害一、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

    如果孩子一直过于依赖父母,他们的成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孩子不愿意自己动手做事,孩子不愿意主动找朋友,凡事总是等着父母安排。久而久之,孩子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就会落后于同龄人。过于依赖父母的孩子,成长发育往往会更加滞后。

    危害二、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塑造

    过于依赖父母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可能会不如其他孩子,如果孩子一直不愿意纠正这样的心态,他们的能力就很难提高。一旦发现自己不如别人,孩子可能会出现自卑、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2024-04-30 查看全文
  • 如果想要孩子以后可以离开我们,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那自然离不开孩子的独立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都可以进行,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麻烦,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孩子自己可以处理的很好,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如何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1、放手让孩子去做

    凡事孩子能力所及的,即便做得不好,你也放手让他去试试吧,技能是需要不断练习的,总要经历一段不那么完美的过程。适当地给予引导和培养,而不是生硬地禁止,否则孩子尝试独立的愿望总是遭到阻碍,他也会变得消极被动,慢慢就养成了事事等家长待办的习惯。

    2、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活动

    多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做家务吧,你们还可以一起采购生活用品、一起计划食谱、一起接待客人等等,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锻炼他的独立性,还有助于培养他的责任感。

    3、让孩子独立完成任务

    当任务成功完成后,家长不要忘记赞扬他的成果,让孩子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需要提醒家长的是,设定的任务最好不要太难,不然总是经历挫败感,孩子很难再保持执行任务的热情,当然也不要太简单,轻而易举就可以达成的目标无法给孩子带来成就感。

    4、试着让孩子自己做抉择

    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从小就没有任何选择意识,可家长不可能为孩子选择好一切,孩子总要做出自己的选择,等到孩子长大以后选择工作、选择伴侣时,自然会出现没有经验、考虑不周的情况。

    5、允许尝试的错误,鼓励独立意识

    由于孩子刚刚尝试,肯定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得好,这时候父母自己心理预期要很低,允许孩子在尝试中出现错误。同时,也可以给一些适当的简单的事情,预计孩子能够做得事情,让孩子去做,满足孩子的独立意识,并进行鼓励。

    孩子缺乏独立能力的原因:

    1、家长的过度溺爱

    溺爱不是爱,而是在伤害孩子,而这种伤害往往是对孩子人格上的打击。长期溺爱的孩子虽然被全家人宠着,但是孩子却缺少独立性,不知道应该如何成长,总是生活在蜜罐当中,总有一天要面对未来,孩子就会显得惊慌失措了。

    2、控制欲强的家长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而且认为父母的安排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致使孩子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只知道听之任之,只要离开了父母的安排,孩子就会不知所措。

    3、父母的责备多于鼓励

    还有一些父母总是喜欢责备自己的孩子,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想通过骂不断地鼓励孩子。但从没想过这样做会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

    孩子缺乏独立能力的表现:

    1、自己不会做决定

    父母总是替孩子包办一切,从来不给或者很少给孩子自己决定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就习惯于听从父母的安排,没有自己的主张.

    2、不承担任何家务

    孩子适当的做一些家务是必须的,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同时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但很多父母因为害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或觉得孩子没有能力完成某项家务,于是从不让孩子做,导致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

    3、不适应群体活动

    缺乏独立性的孩子往往表现的不太合群,因为孩子没有能力处理群体生活中大量需要自己及时决定的问题和自己照料生活,因此孩子出门在外,会表现出不习惯、不适应。

    2024-04-30 查看全文
  • 听身边很多父母抱怨过,说就算自己盯着孩子阅读,孩子都不肯好好读,更别提让孩子自主阅读了,简直难上登天。但无论是学习还是成长,都需要孩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其实并不难,只是很多父母没有掌握住方法,所以才见效甚微。

    如何锻炼孩子自主阅读?

    1、家长要树立榜样。

    想让孩子喜欢阅读,家长必须先树立榜样。你要有阅读的表现,这里的阅读是广义的,甚至包括看各种产品说明书。保持对阅读的渴望,这就能传递给孩子——人人都在阅读,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能接触到喜欢读书的成人,那么你的孩子也会想要读,就和学说话一样自然而然。

    2、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一天中给孩子固定一个时间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要做到一天不阅读就感觉缺少了点东西,这样孩子很容易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3、尊重孩子的阅读方式。

    自主阅读不同于亲子阅读,爸爸妈妈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孩子读哪一本书?从哪里打开?到哪里合上?都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决定。当孩子在不受打扰、没有催促、没有压力、没有忧虑的情境下阅读,他便更能享受到自由阅读带给他的愉悦感,从而和书本建立属于他自己的关系。

    4、别吝啬对孩子的鼓励与赞赏。

    在引导孩子自主阅读时,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大胆地讲述书中的内容。讲错了也没关系,温和地纠正就可以了,切莫因为一点小错误就进行批评,对孩子的一点一滴的小进步应多给予表扬与赞赏,才能让孩子从内心里真正的爱上阅读,并转化为对自主阅读的动力。

    5、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很多家长们都为孩子购买了许多的书籍来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阅读环境应该是自由的,以孩子为主体。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在家中建一个“阅读角”,用孩子喜欢的颜色选择舒适的地毯去铺设,让孩子可以舒服地坐在地上阅读;另外,也可以在家电、家具等显眼的地方贴上对应的名称,让孩子睹物识字。

    6、结合孩子的兴趣,积极和孩子互动。

    给孩子买书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充分和孩子互动,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事物,然后结合孩子的兴趣和认知来选书。刚开始引导孩子自主阅读时,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选择他最喜欢的图书,并教孩子把不认识的字挑出来,耐心地教他识记。

    2024-04-29 查看全文
  • 自律是所有成功人士所必备的基础能力。只有懂得自律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绩,也就能创造出更加精彩的人生。但自律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这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那就离不开父母从小对孩子的引导和培养。父母的榜样很重要。

    如何锻炼孩子的自律能力的方法:

    1、培养高自尊水平的孩子。

    高自尊水平的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体育、艺术上的成果,都来自于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家长强加给他的。自尊水平高的人会懂得爱自己,会肯定自己的价值。一个觉得自己有价值的人是不会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的。培养高自尊水平的孩子需要我们温和而坚定地去管教我们的孩子,并且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2、帮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都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是孩子对这件事有兴趣,他就会花时间花精力在这件事情上。兴趣,会使一个人意识到抵制玩乐的诱惑,意识到把时间白白浪费掉的可惜;兴趣,也会使一个人愿意制定计划,愿意坚定执行,因为他知道,这会让自己离自己热爱的未来越来越近。

    3、凡事给孩子设立一个规则。

    现在的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如果都满足,他们会变得无法自控,所以平时在生活细节上就要有意识培养孩子自律的美德。比如,孩子都喜欢吃零食,但是吃完零食就不想吃饭了,所以,给孩子制定一个规则,每周什么时候发零食,吃完了就不会再去购买了。这样,孩子会想着,我要省着吃,吃完就没了,无意间培养她的自律性。

    4、当孩子需要专注时,提供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

    一个孩子如果做事情经常被打断,就很容易被各种事情所吸引,到最后该做的事都没有做好。同理的,如果学习环境过于嘈杂、书桌书房摆放物品过于花哨、一次性给孩子的任务过多,经常被各种事情打断,都可能造成孩子专注力的降低,自律也就更无从谈起了。在这个部分,主要是靠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环境做出一个整体的安排,尽量让孩子的计划在执行的时候,可以不被打扰地进行。

    5、帮助孩子认识跟管理时间。

    很多小朋友,包括我小时候,每次放假回家,都是先开始玩儿,作业放在一边,等到快要回学校了,开始着急了,其实就是不会管理跟把控时间。父母先给孩子定一个时间表,然后,督促孩子严格按照时间表去完成,俗话说,养成一个习惯只要21天,21一天后,很多孩子即使你不去督促,他们也会按照时间表去进行。

    锻炼孩子的自律能力有哪些误区?

    1、总以为管控越严格孩子会越自律。

    很多父母会走进另一条误区,总以为管控越严格孩子会越发的自律。脑科学家们发现结果恰恰相反。一旦大脑受到过多的管控,缺少掌控感的时候,往往会造成大脑压力过大,这种压力会降低孩子在学业上的认知和表现水平。所以说,父母们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永动机”,才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

    2、总以为自律是监督出来的。

    网上随便一搜就能发现大量的父母会给孩子做计划,每天的时间被分成一小段,孩子的时间利用甚至被精确到分和秒,因为父母们相信,从小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这个习惯会受益终生。但是父母忽略了孩子如果只是被动的去执行,却不知道是为什么去执行,甚至没有自己的规划,一旦离开父母的视线,这种习惯不但不会坚持下去,还可能会彻底走向相反的方向。比如上大学后的放纵。

    2024-04-29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