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答>怎么提高小孩子的专注力

怎么提高小孩子的专注力

453

  • 我们不需要强加观点给孩子,允许孩子思考,提升孩子的理解力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工作。家长除了陪伴孩子学习之外,还得给孩子精选材料,给予孩子科学的指导。

    小孩子理解能力差怎么提高?

    1、多加阅读,加强书面语的理解力,并且注意各学科的差异

    很多孩子的理解力主要是日常交流的理解力,这种理解力在学习上是不够用的。因为学习和考试,很大一部分要求的是文字的理解力。而阅读,也因为各个科目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

    2、多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些孩子思路比较单一,原因在于没有进行有深度的思考练习。一个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够,自然就无法做到灵活。本身孩子是有很多想法的,但是因为有时候想法很简单,当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多次否定之后,孩子就慢慢地习惯于隐藏自己的想法,转为被动地简单接受。

    3、扩大知识面,多看有深度的书

    对于陌生的知识,没有相应的基础知识做储备,我们是很难理解的。如果孩子接触的事物够多,那么理解新事物的能力就会越强。因此,如果孩子喜欢阅读,那么尽量接触各种不同的题材,实际上对孩子的理解力有很大帮助。

    4、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收获成就感

    兴趣和成就感都是思考的导航仪,可以引领孩子发展自己的理解力。家长可以在这个点上发力,有意识地推动孩子的兴趣发展,给孩子提供适合的材料。

    5、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家长需要知道,孩子是否专注关乎着理解力的好坏,如果分神,肯定不能听懂或看懂,所以要提高孩子的理解力,先从专注力开始。提高专注力的方式有很多,从听觉上,可以让孩子听一段文字,统计某个字的次数;视觉上,寻找两个相似的画的不同或相似句子的不同;思考上,让孩子根据某个主题短时间内尽可能的想更多的关联词语。

    6、多角度考虑事情

    当孩子对一件事进行理解后,家长或老师应该带孩子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认识,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比如长方形正面看、侧面看上面看…都有不同的图像,拍照下来,就能让孩子多角度理解长方形的概念了。其它事情也是如此,坚持让孩子多几个角度考虑,理解力会快速提升。

    7、进行深度思考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当遇到问题时候,理解了只是第一步,孩子还应该更深层次的思考原理,从根本上掌握知识。只有掌握了根本原理,孩子才能真正的理解,有了这个习惯,孩子的理解力会逐步提升,你很快就会看到一个理解力超强的孩子。

    2024-03-01 查看全文
  • 右脑专注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孩子更加专心学习,学习中最大“敌人”便是注意力的分散。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也许会对诸多的事物感兴趣,这样很难专注于某事,浮光掠影,结果就会半途而废。

    右脑开发怎么训练孩子专注力:

    1、帮孩子学会“听”

    平时尽量给孩子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避免打扰孩子的专注力,有事要跟孩子说时,记得和他面对面,请他看着你的眼睛,告诉他现在要做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必要时可以请他重复你说的话,确保他听到并且明白你的话。

    2、帮孩子学会“看”

    在确定孩子接收到指令后,你可以进一步把要做的事情做给他看。有的小朋友吃饭喜欢边吃边玩,简单制止效果并不好。而如果每次提醒,都贴近孩子的脸,请他看着你的眼睛,告诉他要一手扶着碗,一手握住勺子,把食物送进嘴里,并做出正确示范。帮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确行为上。这样重复几次后,他吃饭比以前专心多了。

    3、说孩子能听懂的话

    用孩子能听懂的话来叙述指令,并示范给孩子看,这样的交流最为高效。引爆右脑老师认为还有就是尽量别跟孩子急,温柔平静的态度有助于孩子理解你说的话。如果你讲话时态度很不耐烦,孩子也会受到你情绪的影响,感到慌张而无所适从,结果就是直接忽略你所说的内容。

    4、从孩子喜欢做的事开始来练习集中注意力

    孩子肯定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读绘本、拼图、搭积木等等,从陪孩子做这些事情开始,每天几次,每次几分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集中注意力,逐渐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帮孩子练习集中注意力,不等于要强迫孩子做事。只有在兴趣引导下,根据孩子的实际状态来练习,才能不断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5、帮孩子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

    时间观念的培养,可以从关键的时间点开始,比如早上7点必须起床,7点半必须出门,晚上9点必须关灯,在这些时间点到来之前,提醒他到了该做什么事的时间了。慢慢孩子就会知道,他必须在这些时间点之前做完一些事情,逐渐对时间形成明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6、玩一些任务游戏

    多跟孩子一起玩些锻炼“自我约束力”的游戏。最简单的有“一二三不许动,我们都是木头人”,还有“盯点游戏”,和孩子一起盯着家里的某个点或物体看,尽可能不移动目光,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可以设置一些奖励来吸引孩子坚持。当然,奖励是你和孩子事先商定好的,在合理范围内。

    除了以上引爆右脑老师讲述的几点之外,其实很多事情在家里就可以做,比如帮孩子学会“听”和“看”,说孩子可以理解的话,从孩子喜欢做的事开始来练习集中注意力等,这样在生活的点滴中孩子慢慢地学会了保持注意力,做事更专心。

    开发孩子右脑的妙招:

    1.运用图片

    右脑,也称为“想像脑”,与图片影像相结合。你可以从比喻意和字面意两方面着手。从字面意出发,拿张纸,一边说话,一边拿笔在纸上画画来传递你的意思。从比喻意出发,可以发动思维影像能力,找到与你的意思最相吻合的语言。

    2.积极思维

    《育儿本质》的作者安娜·约翰森和维克·古德曼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为消极的东西而配备的。所以当你对孩子说,‘不要走到马路上去,’,他们的大脑中就会呈现出一幅走在马路上的情景,而他们的行为也会随之而至。如果你换种说法,比如‘走在人行路上会比较安全,’那么与之相关的影像就会在大脑中浮现出来,你会看到自己所希望看到的一切。当然,对成年人来说也同样适用——试试看! 如果你说,“不要把纽扣放到嘴里!”右脑听到的却是把纽扣放到嘴里!

    3.唱歌

    右脑对音乐反应灵敏。那些广告里的歌曲只要在电视或者收音机里播放一次,就能够让人们记住其所代言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你也可以把音乐纳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比如:把你要买的东西谱成歌曲,当所有的信息都被谱上了曲子,学习生活也就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了。

    4.添加幻想成分

    想像力是右脑游戏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右脑运思型的孩子和成年人学习的金钥匙。

    想像乐园

    这个想像游戏仅仅需要一个道具——钥匙。所以你可以随心所欲地随时随地做这个游戏——无论是在车里、在休息室,还是下雨的时候在家里。你只需要的一个钥匙或是用纸板做的一个钥匙

    (1)给你孩子一把钥匙说:“让我们假设这是一把打开想像乐园大门的钥匙。”让你的孩子用钥匙假装去开门。

    (2)你可以问一些问题:“当你打开门你看到了什么?是谁接待了你,带你在想像乐园中游玩?在那里发生了什么事?”

    5.有幽默感

    研究者发现,右脑的前突在理解、欣赏幽默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滑稽的故事和幽默的笑话都会让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在笑声中接收的信息会直接进入长期的记忆空间中。就好像你总是毫不费劲的就能记住你听过的那些有趣的笑话。

    6.快乐教育

    他们凭着自己的直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在快乐中提升自己,硕果当然不俗,让所有人在亲密无间中感受到新生与快乐!

    7.交流爱意

    我们都希望在认可、赞扬和浓浓的爱抚中成长。运用你的学习方式,帮助自己懂得如何去给予和接受爱!(最好结合三种学习方式)

    视觉学习者——通过微笑和眼神交流来传递爱意

    听觉学习者——通过倾听“我爱你”和赞扬来理解爱意。

    肌体运动学习者——通过触摸,拥抱,轻拍背部和爱抚来懂得爱意。

    8.言语与思想的统一

    右脑能够认知频率。所以,当你告诉别人一件事情,而心里想的或者认为的是另外一件事情,那么你传递给对方的就是两个不同的频率,两种频率混淆在一起。

    孩子对此格外敏感。当你的言语与思想、感觉相吻合时,你所传递的是相当清晰的信号。如果你已为人父母,一定要将这一点牢记在心。你的诚实守信会帮助孩子开始信任自己的直觉接受能力。

    右脑开发最佳年龄:

    右脑开发的最佳年龄是0-6岁,在6岁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发育基本会达到90%,所以6岁以前是右脑开发的黄金时间。

    无论是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开始的时候就比别人家的聪明,赢在起跑线。所以很多父母就开始琢磨哪个年龄段对孩子进行右脑开发比较好。

    对于孩子来讲,从出生到16个月之间是最好的时间,多数宝宝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学会说话的,这个时间段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因为这个时间段,孩子可以很快的专注于一件事情,精神会高度集中,所以学习更快。家长可以在这一时间段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脑力训练

    对于五六岁年龄偏大的宝宝,平时可以带着孩子玩一些涂鸦,或者陪孩子玩一些积木之类的益智玩具,以领学者教育创发的学具系列为例。

    基础知识学习之余,色彩鲜明的九宫木块、七巧板等,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的创新能力、提高专注力,还会提高孩子对于色彩的认知,帮助是视觉的发育,进而使观察力增强。这样也会有助于右脑的开发。

    大家普遍认为,一个人聪明与否,与大脑开发程度有直接关系。但残酷的现实是,正常人的脑细胞约140亿~150亿个,但只不足10%被开发利用,大部份处于休眠状态,甚至有专家认为只有1% 参加大脑的功能活动。爱因斯坦之所以那么聪明,就是因为他的大脑开发比别人多了几个点。

    都知道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右半球有更大的发育空间。但也有部分不同发声,认为右脑开发其实是当代人杜撰出来的,被说得神乎其神的教育玄学。

    其实右脑开发是有科学依据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心理生物学家罗杰·斯佩里教授就凭借发现“大脑右半球优势功能”,斩获“诺贝尔生理学奖”和“诺贝尔医学奖”。

    罗杰教授证实:右脑虽然不及左脑擅长语言和计算,但是它在对空间的识别,对音乐、艺术、情绪、色彩等识别优先于左脑。

    左脑为普通脑,右脑为天才脑。所以要对右脑进行开发,就是要激活右脑潜能,激发本身就具的超强的记忆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2024-05-30 查看全文
  • 小孩子的思维和大人肯定不同。或许在大人眼里,5以内的加减法非常好理解,但在孩子眼里,加减法是完全新鲜的知识,接受起来也会慢很多。家长除了要保持耐心外,也要找到通俗易懂的方法来向孩子解释,这样孩子接受起来才会更容易。

    5以内的加减法怎么教小孩子更易懂

    小朋友的数学启蒙内容很广,其中数字计算是比较难掌握的一部分。

    首先是基础准备。

    学习加减法的基础是熟练点数和数字拆分。

    熟练点数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好的点数习惯。比如给小朋友一堆纽扣,请小朋友数出有多少数量。有些孩子就让这堆纽扣混在一起,直接开始数,结果数到后来,某一个纽扣到底数过没数过自己都搞不清,最后报出来的数字很可能是错的。而比较好的方法,是每数一个,就把数过的这个拨到一边,这样就不会重复计数。

    考虑到小朋友刚开始接触数字,所以数字拆分建议使用实物进行操作,我用的是乐高。比如拆分数字5,包括0+5和5+0。小孩子第一次自己拆分的时候,是很难所有情况都自己拆出来的,这没关系,爸爸妈妈点拨一下,再多练几天就好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小朋友要一起发现两个规律:

    第一个,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例如

    a)5可以拆成0和5,5可以拆成5和0(0+5=5+0=5)

    b)5可以拆成1和4,5可以拆成4和1(1+4=4+1=5)

    c)5可以拆成2和3,5可以拆成3和2(2+3=3+2=5)

    第二个,按左边数字012345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加数,则右边加数依次为543210,从大到小。左边每增加1,右边的数字就减少1。

    5以内的拆数比较熟练以后,加减法的学习就会比较快。

    生活中的加减法对于启蒙阶段的小孩子来说,直接教1+1=2,2+3=5,可能不是特别好的方法。因为我尝试问过孩子,

    “原来有2块乐高,妈妈又给了你1块,现在有几块乐高?”

    “3块!”回答很干脆。

    “2加1等于几?”

    “……不知道”

    这个经验告诉我,数字和符号对小孩子来说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比具体事物更难掌握的概念。所以,要让小孩子掌握加减法的含义,需要从生活中的经验导出。

    我编了一些“应用题”问孩子。下面是几个例子:

    1、星期六,爸爸妈妈和你在家里,下午爷爷奶奶来了,现在家里一共有几个人?

    2、我们对面小区的一幢楼着火了,消防队先派来了2辆消防车,结果火没有扑灭,后来又派了2辆消防车来增援,现在一共有几辆消防车在灭火了?

    3、爸爸买来4杯酸奶,你、爸爸和妈妈一人喝了一杯,还剩下几杯?

    4、中国发射了一枚多级火箭,共有2级燃料箱,现在其中一级燃料燃尽,已被抛弃,问火箭上现在还有几级燃料箱?

    5、一个星期要上5天幼儿园,今天礼拜二,你还要上几天到周末?(这题比较难)所以数学启蒙不能着急,要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记住!数字和符号对小孩子来说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比具体事物更难掌握的概念。所以,要让小孩子掌握加减法的含义,需要从生活中的经验导出。

    家长有时间还可以让孩子做一些练习题:

    1) 1+0= 

    2) 2+2=

    3) 2+0= 

    4) 4+0= 

    5) 2+2=

    6) 1+4= 

    7) 3+2= 

    8) 2+2= 

    9) 3+2= 

    10) 0+4=

    11) 4+1=

    12) 1+0= 

    13) 1+4=

    14) 1+3= 

    15) 1+0=

    16) 1+1= 

    17) 4+1= 

    18) 0+0=

    19) 3+2= 

    20) 3+2= 

    宝宝开始学会加减运算的窍门后,爸爸妈妈千万不要不管,一定要趁热打铁,好好提问。只要有空就要问孩子问题。而且,问题的加减运算从简单到困难。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加减运算,还可以锻炼思考效率。如果他们能快速准确地说出答案,爸爸妈妈就会记得不吝啬自己的夸奖,更加夸奖自己的娃。例如,好厉害啊。恭喜你。正确。100分。这些话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建立孩子的自信。

    2024-05-30 查看全文
  • 当家长发现孩子胆小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也不要随便给孩子扣上胆小的帽子,要适当引导孩子认知周围的环境,了解周围的环境,让孩子慢慢接触外界,随着对外界的了解而不再害怕。

    三岁小孩子胆子小怎么办?

    1、多带孩子出门,多见人。很多孩子胆子小都是因为怕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就要多带孩子出门见见人,鼓励孩子多和其它小朋友接触,鼓励孩子主动和别人打招呼,让孩子慢慢的放下戒备心理。

    2、正确看待孩子胆小问题,不要过度关注这个问题。有得孩子小时候胆子不小年龄越大胆子越小,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的心智也在成长。所以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不要过分关注这个问题,等孩子年龄再大一点胆小的问题也就会有所缓解。

    3、孩子胆小,父亲的陪伴很重要。如果孩子长期由女性长辈来带,会受母亲或其他女性长辈所影响而形成温婉,柔弱的性格。相反父亲的陪伴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父亲在陪孩子玩耍的同时也会把属于男性的勇敢的特性教给孩子。所以父亲的陪伴很重要!

    4、适当的锻炼。可以在合适的场合,适当的锻炼孩子,可以鼓励孩子多和别人打招呼,在人多的地方说话,玩耍,还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学习演讲等。

    5、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很多孩子胆小是因为缺乏安全感。父母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经常训斥责怪孩子等都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父母要多关爱孩子,不要大声训斥指责孩子,遇到孩子的事情要有耐心。经常拥抱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爱他,让她感觉到足够的安全感。

    6、要学会接纳孩子的害怕的事实。如果我们不接纳她,反而指责孩子说她胆小,不停地告诉她没啥好怕的,孩子会觉得我们不认同她的感受,内心的安全感只会越来越不好,胆小也就越来越小。

    7、站在孩子身边,陪孩子一起面对让她恐惧的东西。孩子害怕,我们不能否定孩子的感受,然后站到孩子的对立面,来打击指责孩子。我们要站在孩子这边,陪着孩子一起面对她害怕的东西。有父母的支持,孩子才会有更多的力量和胆量来面对恐惧。

    8、积极鼓励孩子,不要打击孩子脆弱的内心。孩子害怕必然有她的原因,我们要多鼓励孩子,让她多一些信心,在孩子表现有进步的时候给予肯定,孩子就会越来越勇敢。反之,如果我们在孩子害怕的时候,又去打击孩子,孩子内心就会更加脆弱。

    三岁小孩子胆子小的原因:

    1、从家里或者家的附近及左邻右舍的邻居开始排查, 找原因。

    首先, 看看宝宝日常接触最多的一些人, 包括成人和同龄的宝宝。 看看这些人中有没有可能对宝宝造成伤害的人, 其中用语言或者血腥的场面吓唬宝宝也是一种伤害, 也会在幼小的宝宝的心理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

    其次, 要坚持宝宝的身体, 看看有没有什么异样, 有没有受伤等等。 如果发现异样或受伤一定要追查清楚, 不能粗心大意, 因为表面上看似一点小伤, 背后也许隐藏着大问题, 父母一点要重视起来, 宝宝身上的一点小伤尤其是敏感处的伤, 要一查到底, 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

    2、从幼儿园的老师、保育阿姨甚至是一些同龄宝宝开始查找原因。

    首先观察幼儿园老师和保育阿姨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 推断自己的宝宝在幼儿园有呢能受到的伤害。发现蛛丝马迹一定要反复问宝宝, 并观察宝宝看这些成人的眼神和面部表情。这样就比较容易发现宝宝在幼儿园中有可能发生的问题。

    其次, 观察幼儿园同班级中有没有恶霸宝宝, 如果有这样的孩子, 父母就要观察这些恶霸宝宝对自己孩子的态度和神情, 从中找出问题所在。 在幼儿园中有些恶霸宝宝会无故伤害一些小动物, 用血淋淋的现场吓唬同龄的孩子, 这种现象也有可能也会发生, 所以父母一定要逐个排查, 找出自己宝宝胆小, 怕红色的真正原因。 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3、过分骄纵

    孩子会出现胆小这跟家长过分骄纵有很大关系,尤其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对子女过于溺爱,若是家长过分宠溺往往也会导致孩子出现胆小情况发生。

    4、父母过度保护

    有的时候,父母的不正确教育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孩子胆小怕事,有可能是父母的过度保护。什么样叫做过度保护呢?

    因为世界充满了危险,所以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受伤。比如路比较徒,怕小孩摔倒,就要抱着走,或者一哭就抱,一摔倒就安慰,自然孩子就会养成依赖性,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问题,就会胆小怕事。

    5、孩子不了解某件事

    孩子怕事,也可能是他自己本身对那件事或人或物的不了解。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因为每个人都会对未知产生一些恐惧,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小孩!

    6、曾经遭遇过一些不好的经历,受到惊吓

    如果小孩一直放不开,是有可能小时候就有一些不好的经历,受到严重的惊吓,给小孩留下了阴影,所以孩子不敢去随便接触事物。

    2024-05-28 查看全文
  • 高考一结束,放松的不仅是高考的孩子,还有家长,就在这全部人都放松的时候,孩子很容易钻空子,被手机所吸引,沉迷其中。虽说孩子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再一心学习了,但是沉迷手机还是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健康的,家长一样也不能放松。

    高考后小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

    高考后小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

    1、直接与孩子沟通

    和孩子坦诚地谈论他们沉迷手机的问题,引导他们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和负面影响,鼓励他们找到更健康的娱乐方式。

    2、设定时间限制

    让孩子知道在什么时候可以使用手机,以及使用的时间应该在多久内。设定合理的时间限制可以使孩子得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

    3、假期陪孩子多出去走走

    高中生本身的学习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好不容易放假难免会利用各种假期来玩手机。作为家长,就算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时间陪孩子多出去旅游、散散心。当孩子见识到外面更广大的世界,也会对手机里的游戏不再那么痴迷了,毕竟通过和家人的旅游,让孩子可以体会到生活除了手机游戏外,还有更丰富的生活值得自己去追求。

    4、培养孩子自我控制力

    家长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控制当前的诱惑,积累延迟满足带来的积极体验;培养孩子积极等待的能力;培养孩子能够抑制已有的想法和行为,并根据新规则调整自己出现相应的新观念、新态度和新行为;要为孩子提供一定的外在控制,不断提高孩子的执行能力。孩子有了自控力,就能对自己的玩手机行为进行自我控制,主动远离手机。

    高考后小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

    1、娱乐方式受限

    由于父母工作忙碌或者家庭教育意识匮乏,在孩子完成作业后,没有对孩子做有益的引导,孩子找不到其他可以代替手机的更好的事情,手机因此成为了最方便的选择。从这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孩子的课外生活是匮乏的,也可以说,父母在这方面没有做好引导。

    2、自制力不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玩乐方式,对于今天的孩子,玩手机是不可避免的,家长简单的制止也不理性。所以孩子们纷纷拿起了手机,然而有些同学过于投入,一味追求玩手机的刺激,特别是玩手游的成就感,不分场合的玩,不睡觉地玩,显然过了头。

    3、社交型依赖

    手机通讯录里有几个好友,微信朋友圈里有多少好友,有各种社群,这么强大的人脉关系让孩子觉得有自己的圈子,有存在感。

    高考后小孩子沉迷手机的表现:

    1、生活方面

    手机不离手。如:走路、睡觉、吃饭都在玩手机,甚至就连手机电量干了也不放过,一边充电,一边玩。

    2、情绪方面

    孩子出现暴躁易怒。比如,平时一般他能接受的态度,现在不能接受了。只要是需要他停下手机来完成的事,他都很反感,随便一句话,他都会与家长反着干,随便一句话都会激怒他。

    3、性格方面

    孩子为了玩手机,跟父母顶嘴,甚至出现打骂父母的行为。非常讨厌父母的叮嘱和叫唤,也不喜欢交朋友。总之,他也不喜欢同学、朋友去打扰他,常常喜欢只有手机陪伴他,才是他最快乐。

    2024-05-18 查看全文
  • 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改变孩子厌学的情绪,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让孩子快乐学习。这是一个过程,家长要慢慢合理的疏导孩子,请看以下的内容。

    初三小孩子厌学怎么办?

    1、应放正心态

    现代社会经济压力与竞争压力比较大,有些父母会对孩子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如考试必须多少分,名次必须在第几等,不仅会让孩子有着过重的心理负担,更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建议父母在生活中应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总是把孩子当做学习的机器,考试的奴隶。

    2、尽量减少关心、照顾

    作为父母的最大欣慰就是能够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以表达父母是多么的爱孩子。可是多数孩子们进入初中就慢慢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希望周围的人把他们当做是成人,他们讨厌来自父母像小孩一样的照顾,而是,喜欢独立做更多的事情,以证明他们真的长大了,有能力了。他们甚至希望能够照顾别人,由此来找的成就感。

    3、学会反思与改正

    有些父母在明知道自己教育方式不正确的情况下还是会一意孤行,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要不就是一副不承认的模样,要不就是因为自己的家长架子而拉不下脸来,殊不知这样长期下去受苦的还是孩子,建议在生活中应积极的寻求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4、家长要以身作则

    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到了青春期,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家长一定要放下手里的事情,多陪陪孩子。学霸的家长都不是说说而已,没有天生的学霸,有的是努力的父母。孩子放学就放下手机,陪她聊聊天,然后开始学习,家长也开始读书看报做业务工作,这样孩子慢慢就坐得住了。

    5、制定合理的目标

    结合孩子的现状,制定稍微高一点的目标。比如孩子时常考50分,那么鼓励孩子下一次争取考到60分。当孩子达到目标后,爸妈应该毫不吝啬地表扬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才能得到这个好的成果。切忌设定太高的目标,反而让孩子感到吃力。

    6、学会给孩子减压

    结合孩子的能力,对学习不提过高的要求,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有限的休息时间,帮助孩子减压。同时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使他们能自主地区分轻重缓急,主次分明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

    初三小孩子厌学的原因:

    1、学校原因

    老师经常布置过多的作业,老师经常盛气凌人等,学习压力过大,压的孩子喘不过气来,这些也会导致孩子厌学。还有就是在学校的人际关系方面,孩子之间相处不愉快,和别的同学闹矛盾,心情不好等。

    2、心理压力太大

    孩子心理压力大,由于父母的期望过高,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很大,出现厌学症状。作息不规律,孩子每天学习的时间太长,经常睡不够等。

    3、孩子学习动力不足

    现在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还可以,父母给孩子提供了非常周全的照顾,孩子没有生活的压力。学生对为什么学习没有清楚的认识,甚至不知道这样的学习到底有什么用处。

    2024-05-18 查看全文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任何性格的养成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孩子小的时候都是白纸一张,乖巧懂事,但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逐渐的越来越不好管,动不动和父母顶嘴,不听话,没规矩,父母打骂也不管用,于是在熊孩子的路上渐行渐远,让父母也无可奈何。

    小孩子顶嘴没规矩怎么办?

    1、首先家长要冷静,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和家长发生意见不一致时,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着急生气,然后呵斥孩子,甚至动手解决。往往家长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孩子不听你的就是错的,这种偏执的逻辑关系。如果你能放下架子,和孩子心平气和的商量,孩子安静下来自己也会主动示弱,既简单又有效。

    2、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

    研究表明,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孩子与世界的关系。而母亲在家庭中往往既是铠甲又是软肋,大部分女性缺少丈夫的安全感,这也说明了男性妥善处理与妻子的关系,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氛围。一个有爱的家庭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所以丈夫们要好好爱自己的妻子,因为教育不仅仅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3、给孩子立好规矩,提前约法三章。

    并且说到做到,很多家长都用数字来命令管教孩子,数三声让孩子马上到位,很多情况下,孩子的天真把这种命令当做游戏,很乐意的参与其中。孩子既没有受惩罚,你也做到了让孩子听话的结果。

    4、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尤其不要对孩子冷嘲热讽,会让孩子从小就失自信心。鼓励孩子大胆的表现,然后给予孩子正确的评价和肯定,以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要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

    5、多关爱,减少对孩子的溺爱。

    所有的父母都知道溺爱的害处。因此,全家要统一阵线,如果孩子明显是不讲道理地顶嘴胡闹,全家的态度要一致,不能有的吵、有的哄,要让他承受顶嘴胡闹的后果。而当他变得讲道理时,则要用鼓励的言行强化他的转变。

    6、给孩子申辩的权利。

    即便知道他们在狡辩,也要耐心听他们把话讲完,然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他们将功补过来弥补过错,这往往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

    小孩子顶嘴没规矩的原因:

    父母情绪暴躁,或孩子有了悔意,仍然不依饶。

    父母裁判的结论不是基于事实,或惩罚远大于过错。

    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同和认可。他们希望成年人重视和理解他们的观点。

    因为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并想要与他人分享。

    希望表达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他们可能感到对某些事情有更好的理解和判断。

    孩子可能会认为他们享有与成年人平等的权利和公平对待。他们可能会反对被认为是次要的或不被重视。

    想要探索和尝试:孩子顶嘴可能是希望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他们可能觉得成年人忽视了某些事实或可能性。

    孩子可能觉得成年人提供的解释和理由不够充分或不明确。他们可能希望得到更多解释和理由来理解为什么事情是这样的。

    大人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一、给出具体确切的行为指令。

    “你是个大孩子啦,可以尝试每周把自己房间收拾一下”。或是自己将正确的做法演示给孩子看,教孩子整理房间的方法,胜过唠叨一万遍。

    二、问责不如给孩子有限的选择

    当孩子被问责时,注意力转移到父母的情绪上,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更多是想着逃离。孩子犯错了,重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不满。经常指责,会让孩子害怕,不敢也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你是现在关电视,还是过五分钟关?”“你是自己盛饭还是我给你盛?”给孩子有限的选择,绕开硬碰硬,有利于引导孩子做出父母期望的行为。

    三、寄予希望比命令更有效

    家长可以通过描述事实的方法,“垃圾桶满了哦”,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该做出什么行动,这种自发性的行为更有利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通过寄予希望的方式,比如“如果你能自己收拾房间了,妈妈会为你感到特别骄傲”。这种给出对孩子的期待的方法,激发了孩子的内驱力,孩子不自觉会想着为达到父母的期望而努力。

    四、尽可能与孩子进行面对面沟通,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以及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等。

    五、和孩子理性沟通。现在的小孩很聪明,把事实和道理摆出来,让他自己去看。切记不能对孩子大吼大叫,棍棒教育更是不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六、使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比如说用动画和游戏来教孩子做事的正确方法和规则,这样孩子就会更容易接受。

    七、给孩子充足的关注和鼓励

    在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和选择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这样孩子在以后的行为中就会更加倾向于听从我们的唆使。

    2024-05-17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