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答>孩子反感妈妈怎么办

孩子反感妈妈怎么办

307

  • 相比较爸爸妈妈来说,家里的老人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尤其是现在隔代教育的家庭越来越多,经常会看到父母忙于工作,老一辈人带孩子的情况出现。这时候,孩子对父母的感情难免就会变淡,而爷爷奶奶的溺爱也会让孩子任何事都依赖老人。

    孩子只要奶奶不要妈妈怎么办

    1、妈妈要对自己有自信

    作为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的人,你们和孩子之间有着别人无法代替的联系。只要你勇于接纳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被爱,孩子和你之间的关系就会是健康而亲密的。

    比如当孩子说「不要妈妈」的时候,妈妈们可不要太在意,孩子才两岁呀,会说的话非常有限,更不懂说出来话会给别人什么感受。

    他也许想表达的是:我也很爱妈妈,不过我更习惯奶奶陪我睡,奶奶知道我睡觉时候爱听哪首歌、被子要盖成什么样……

    与其暗自伤心,不如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肯定老人孩子带得好,在老人哄孩子睡觉的时候也在旁边陪着,了解孩子的睡眠习惯等。

    2、如果妈妈想接手,要循序渐进

    孩子已经习惯了和奶奶一起做事情,如果妈妈想接手,就得一点一点来。

    不仅陪孩子睡觉是如此,喂孩子吃饭、带孩子出去玩等等的时候都可以先和老人一起做,再慢慢自己接手。

    如此不仅孩子会越来越能接受妈妈的存在,老人也会对妈妈越来越放心,在你有时间的时候,把孩子交给你。

    千万不要因为看到孩子和奶奶更亲而心里一直不舒服,甚至是说奶奶的坏话,希望孩子疏远奶奶,这种对奶奶的不接纳,最终会导致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和奶奶的关系,不得不把妈妈往外推,让妈妈变得更「不亲」。

    3、找奶奶帮忙

    就目前孩子还是和奶奶更亲近的话,奶奶说的话孩子更容易听进去。这时候可以提前和奶奶商量好,在适当的情况下让老人多引导孩子与妈妈相处。

    有些老人会当着孩子的面对外人说:“我们家孙子不喜欢妈妈就喜欢奶奶!”虽然这是让奶奶很自豪的事,但是这样说就等于告诉孩子,你就应该喜欢奶奶不喜欢妈妈!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是极其不利的!让孩子和妈妈疏远对孩子没有半点好处!妈妈一定要提前和老人说好,让他们在孩子面前多鼓励孩子和父母相处,多在孩子面前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而不是加以否定。

    4、扩大孩子的朋友圈

    孩子最多的还是家人的陪伴,孩子的眼里只有亲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表现出对社交的强烈需求,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朋友聚会,让孩子多去接触别的小朋友,包括别的叔叔阿姨,让孩子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样的。

    当孩子表现出和别的伙伴一起玩的欲望时,家长要在旁边帮助他,教会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对话,如何交换玩具,让孩子充分体验与朋友相处的快乐。

    让孩子体验多样的人际关系,也能让他们正确认识和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让孩子更快的脱离家人的怀抱,独立起来最好的办法。

    现在让老人帮忙带孩子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家庭生了孩子之后,经济压力变大,夫妻双方不得不去上班赚钱,然后孩子就交给家里的老人去照顾。有的会把孩子送回老家,有的父母想让孩子陪在自己的身边就让老人来家里照顾孩子,这就导致了宝宝只要奶奶不要妈妈的现象。具体来说有下面三个原因:

    妈妈工作忙

    妈妈由于工作忙,每天陪伴宝宝的时间有限,而给宝宝穿衣吃饭的任务都会由奶奶来完成,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在日常琐碎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奶奶每天喂宝宝吃饭,陪着宝宝玩耍,她就会成为宝宝最熟悉的人,宝宝自然就会和奶奶更亲近。所以妈妈平时工作忙的话,在下班之后或者周末要多抽时间陪着宝宝,给他穿衣服,喂他吃饭,这样宝宝就会逐渐和妈妈亲近的。

    老人溺爱孩子

    我们常说的隔代亲,现在就起作用了,奶奶总是很溺爱孩子,平时照顾孩子也是只要孩子想要的,想买的奶奶都会满足。奶奶带孩子出门,带回来一堆新玩具是在正常不过的了,也许刚开始奶奶也会拒绝给孩子买,但是看到宝宝稍一撇嘴,立马就心软,然后宝宝就得逞了。如果家里老人溺爱宝宝的话,妈妈看到一定要阻止,不然他长大养成坏习惯会很难改掉。

    教育方式严厉

    相对来说,妈妈在教育宝宝的时候会更加有原则。如果宝宝做错事的话妈妈会立刻阻止并且批评他,哭闹在妈妈这里是没有用的。对于宝宝来说,只要做事情不合他的心意,在他的眼里就都是“坏人”,他自然就会疏远。平时妈妈在教育他的时候一定要采用相对温和的方式,宝宝如果记恨妈妈的话,会让他形成心结,然后对妈妈越来越疏远,情况会更加糟糕。

    其实不用太纠结宝宝跟谁亲,一般孩子到了三岁以后大一点了,知道了妈妈的重要性,就会回到妈妈身边,上学以后,学校的亲子活动或者同学之间的谈话也会强化妈妈的身份。孩子没有奶奶不奇怪,可是没有妈妈就会感觉很奇怪,在很多事情上还是需要妈妈出面的。作为妈妈,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多陪伴孩子,有质量的陪伴和教育。

    2024-05-30 查看全文
  • 之所以会出现孩子依赖奶奶,不要妈妈的情况,大多数时候是因为,妈妈缺席了孩子自小以来的成长,一直以来都是奶奶陪伴孩子,孩子自然和奶奶更亲。这样的情况多出现在“隔代教育”的家庭当中,最近也受到了许多父母的关注。

    孩子依赖奶奶不要妈妈怎么办

    1、经常陪着睡觉,能与孩子更亲近

    对宝宝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从小跟着妈妈睡。宝宝出生后在妈妈周围能感觉到胎儿时期熟悉的气息,这能帮助孩子重新获得安全感。

    尤其是在晚上睡觉,是心理防线最低的时候,在妈妈身边能够充分消除宝宝内心的不安与恐惧。

    反之,比如小娟的女儿在奶奶的长时间陪伴下,不管是体感还是体味,宝宝最熟悉的已经发生变化,她的安全感已经转移到了老人家身上,并产生了依赖,自然在宝宝心中的排序就会升高。

    2、陪孩子好好玩耍,也可以更好地亲近孩子

    小娟后来问过小姑子,为什么女儿从小都和她很亲近。小姑子不假思索地问答:“每次见到她,我就切换到小朋友模式,陪她玩,我们一起都玩得很开心呀!”

    随着感官功能逐渐发展,宝宝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小小年纪的他们变得好动,通过“玩”来认识这个世界,也在玩的过程中长大,玩就是他们最大的生活主题。

    经常跟孩子一起玩,把孩子当成朋友相处,会增加孩子跟自己的共同语言,让孩子感觉到彼此之间有共同的爱好,当然孩子容易记住自己,跟自己更亲昵了。

    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无论是大人还是幼儿,我们的心中有杆秤:高质量的陪伴,是培养感情的重要一环。

    3、尊重孩子的情绪和判断

    “孩子不要妈妈”不是犯错,妈妈不应该责备孩子,更不要打骂孩子。

    威逼利诱也不是好办法,“你不要妈妈,妈妈就去做别的小孩的妈妈”、“快说要妈妈,妈妈这里有好吃的”。这么一来,你和孩子之间就只剩下算计与交易。

    更别情感绑架,“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还这么讨厌妈妈,你对得起妈妈吗?”负罪感强烈的孩子将来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朋友芬芬家的小孩圆圆属于“没有礼貌”且“慢热”型,但芬芬从没有责备孩子一次几个朋友带小孩出游,芬芬也把圆圆带出来了,当别人家的小孩都纷纷嘴甜得叫“叔叔阿姨”的时候,圆圆叫了其他人,唯独没有叫于莉,一时场面尴尬。

    于莉使劲浑身解数讨好圆圆,她就是不叫人。

    直到最后告别的时候,她才甜甜地叫了句“于阿姨”。

    后来,我们才弄清楚, 圆圆讨厌大声说话的人,因为在她看来说话声音大就是不友好,而于莉恰巧是我们这几个朋友里说话属于“炮仗”型—又响又快。

    后来,我问芬芬:“圆圆这样,你也能忍住不管管?你是怎样做到淡定的啊?”

    芬芬很骄傲地说:“当妈的啊,得惊喜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与判断,圆圆这样做,说明她在观察和思考,我不仅淡定我还开心”。

    是啊,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什么都要臣服于你的权威,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情绪和判断。

    当他情绪反映强烈的时候,那就让他和他想要的人在一起吧。

    也许是因为当妈的最近比较严格,也许是因为和奶奶在一起意味着可以多玩一会儿再睡觉,也许是因为爸爸更有趣,能和他一起“疯”。

    当他感觉更好的时候,他会成长得更好。

    那么孩子跟老人生活,到底会影响孩子哪些方面呢?

    1、独立性差。

    说到独立性的培养,家长必须要让孩子们自己的事情亲自动手,甚至还要让孩子帮助家长做一些事情,然而老人带孩子,多半会给孩子打理好一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们习惯了这种生活,到了幼儿园以后,他们会缺乏动手能力,根本没有独立性可言!

    2、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

    父母经常不在身边,长期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加上爷爷奶奶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会让孩子过度依赖,当爷爷奶奶突然不在身边的时候,会让孩子产生焦虑的心理,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因此就会出现焦虑不安,大哭大闹的现象,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3、体质变弱,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

    大家都知道,孩子需要长时间的睡眠才有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不管是身高、身体素质、还有抵抗能力,都跟充足的睡眠有一定的关系,然而老人的睡眠时间却很短,孩子长期跟着老人就会和老人养成一样的作息规律,很难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

    那么,隔代教育真的没有办法解决吗?

    答案是:并不。

    首先,寻找合适的平衡点。

    祖辈在养育宝宝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得适度。父辈也是如此,要权衡自由与规则之间的界限,不能给了自由而缺乏规则。否则,没有规则的环境并不能帮助宝宝获得更好的发展,相反,一个缺乏规则的环境反而会带给宝宝更多的不安全感。此外,祖辈和父辈之间很容易争抢宝宝的爱,出现亲子嫉妒的现象。宝宝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任何人。因此,无论祖辈还是父辈都要冷静地看待宝宝,积极创造机会,让宝宝有更多的机会尽可能多接触家庭里其他的成员,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其次,承担必要的责任。

    年轻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尽量多抽时间与宝宝在一起,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对宝宝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宝宝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这种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宝宝可能变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和人群缺乏信任,并且,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他也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让父母头痛不已。

    最重要的是两代人统一思想认识。

    由于出生与成长的环境和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两代人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自然也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年轻一代可能更注重宝宝智力培养、个性发展,他们往往会更多地向宝宝传递知识,给他更多自由,让他自由探索;而祖辈们则更看重道德教育,可能就会给宝宝更多的约束。在教育宝宝的事情上,两代人要尽量平心静气多一些沟通,只有统一认识,才能避免在宝宝面前暴露分歧,防止他利用这种分歧要挟父母或者祖辈,引发更多的问题。父母们最好尽量多向祖辈请教,多一些温和的沟通,而祖辈们最好利用各种渠道多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

    无论是陪睡、陪玩,还是其他的陪伴方法,良好的亲子关系就在于这些生活细节的累积。

    爸爸妈妈们,放下手机、放下工作、放下繁琐的世事,真正的陪伴不一定是要长时间的相处,而是哪怕只是睡前十分钟的一次交流,认真地关注眼前的孩子,真诚地接纳和赞赏,全心地融入他的世界。当孩子重新感受到你真诚的关爱时,你才能走进了孩子的心。

    2024-05-30 查看全文
  • 如果小孩子出现了打妈妈的情况,妈妈一定要记住不要与小孩子对打,不然会让小孩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小孩子打母亲是一件错误的行为,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

    孩子打妈妈怎么办?

    1、及时制止

    让孩子知道这不是正确的行为。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不要让孩子下意识地觉得打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跟家里的其他大人都交代了下,如果孩子对他们有这样的行为,也要及时教育。

    2、尊重和冷静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表现出对彼此的尊重和冷静处理冲突的能力。孩子会模仿家庭中的行为,所以当父母以尊重和理解对待彼此时,孩子也更有可能学会这种行为。父母应该在冲突发生时保持冷静,不要用暴力或侮辱性的言辞来解决问题,而是采取理性的方式来解决分歧。

    3、鼓励解决冲突的方法

    父母应当教导孩子处理冲突的健康方法。这包括鼓励孩子表达他们的感受和观点,而不是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父母可以教导孩子沟通技巧,例如倾听、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妥协。通过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可以更好地处理日常冲突。

    4、给孩子立规矩

    为什么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难道只是放飞孩子的天性?这是因为,人的天性本身就是反对任何约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是,从来没有这样的社会,人从出生后,就必须要服从规则。家庭有家庭的规则,社会有社会的规则,立规矩,就是适应规则。

    5、全家反思

    这次事后建议全家要开一次家庭会议。会议的内容就是每个成员,先自己找过错和原因,子不教父之过。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是有一个失职的家长。每个人都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主动承认过错,也是一种担当,和态度。

    孩子打妈妈的原因?

    一是因为孩子被家长们过度溺爱,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没有把爸妈当做他们的长辈,父母的权威性不足。

    二是跟父母学的,父母打孩子,孩子可能就会还手打爸妈,尤其叛逆期的孩子,这方面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是缺失父亲管教和父爱,父亲的严厉管教,在孩子的成长中是不能缺少的。慈母是孩子们成长的温床,严父则是孩子成长的指引灯。

    孩子经常动手打人会对自身有什么影响?

    愿意发脾气,对人不友好,性格孤僻,没有人缘。经常动手打人的孩子,脾气大,性格差,没有人缘。长大后走向社会,性格鼓励,人际交往、沟通交流能力会很差,会影响个人成长。

    烦躁不安,一般没有同情心,有时有暴力倾向。这样的孩子一般缺乏爱心,同情心,情绪上总是烦躁不安,严重的有暴力倾向,走向社会后,做什么事都不会有耐心,做事情的成功率会降低。

    2024-05-15 查看全文
  • 孩子动手打妈妈,这对于父母来说,可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但也是一次深刻的学习和成长。通过不断的长大,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正在寻找自己的身份,追求独立,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这种冲突和对抗是正常的,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但是家长也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减少孩子的这种行为,帮助孩子更快的长大。

    孩子动手打妈妈怎么办?

    1、妈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

    “能控制好情绪的人,比得上攻下一座城的将军。”因此,妈妈首先要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妈妈心情平静了,才能处理孩子的问题。妈妈要明白,打人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由于孩子太小,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就本能地用打人来表达不满。这时候孩子想要的是陪伴,妈妈就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想和妈妈玩,可是妈妈现在忙,你要有点耐心,不能打妈妈。”孩子心情平静了,才能接受妈妈的教育。

    2、降低负面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小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如果一个孩子突然打人了,可能是受其他人的影响。也许孩子周围存在着爱打人的小孩,才模仿着学会了打人。妈妈要告诉孩子,小朋友打人是不对的,打人就不会有好朋友了。

    3、教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正确方法

    孩子用打人来表达情绪,妈妈就要告诉他,除了打人,还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情绪。家长的引导能带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孩子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将决定他以后怎么走。父母的引导指引着孩子前进的方向,就像种植一棵树,小时候长弯的时候,家长及时给他扶正,他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给孩子定规矩

    孩子打人,如果讲道理没有用,那就要给孩子定规矩。比如,如果妈妈三令五申孩子不能打人,孩子还是不听,妈妈就要跟孩子约法三章,像禁止孩子吃零食或者看动画片等。约定了就要执行,如果因为孩子哭闹,大人就妥协,那么小孩子就会认为规则没有用,一次一次挑战家长的权威,不满足的时候就会打人。

    5、我们需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孩子们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展示出我们希望他们学习的行为。例如,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尊重他人,那么我们自己也需要尊重他人。

    孩子动手打妈妈的原因:

    1、父母的错误引导

    在生活中父母总是习惯性用一些错误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影响了孩子的认知。比如在他们还是婴儿期的时候,出现了拍拍打打的行为,家长不但不去说,反而还笑。并且笑着说“这孩子太有意思了”,父母的反应使孩子认为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便开始不断地出现。长大后就会出现一些攻击性的行为。

    2、对父母表达不满

    孩子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还可能是一种反抗,对父母表达自己的不满。比如父母总是管着自己,管得多了心理觉得烦。或者父母诬陷了自己,总是随便地责怪自己。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容易让他们出现一些逆反的行为。

    3、被父母惯出来的坏脾气

    小孩子的一些坏脾气很多时候是被父母惯出来的,父母会认为小孩子年龄小,出现一些打的行为很正常,会错误的包容。于是在这种错误的包容下,使孩子开始变得任性,脾气也会越来越大,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2024-05-15 查看全文
  • 初中小孩大部分都有脾气暴躁的特征,这是因为孩子步入青春期,情绪状态不稳定。孩子这时候骂妈妈滚,也并不是因为真的有多讨厌父母,只是他们的情绪失控了,孩子骂出口以后,内心肯定在后悔。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的感受。

    初中孩子骂妈妈滚怎么办?

    1、保持冷静。

    在孩子打骂父母的时候,家长很容易失去控制。但如果你也跟着大喊大叫或者采取暴力手段,只会加重矛盾,让事态变得更加恶劣。相反,家长应该保持冷静,不要被孩子的行为所影响,理智地分析问题,想办法化解矛盾。

    2、冷处理。

    在孩子说狠话的时候,旁人要装作没听见,即使听见也不要有大的情绪波动,孩子感到他的脏话并不能引起大人们的关注和情绪变化,不能掌控别人,觉得说这些话没意思,自然就会放弃这种方式,慢慢的就会淡忘了。

    3、给予指导。

    经过深入了解,家长可以对孩子的问题做出指导。建议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并注意控制情绪,避免过激的行为。其次,家长要通过理性的交流,引导孩子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4、干净的语言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对孩子造成深远的影响。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一句话,地方方言中的一句口头禅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想让孩子不说狠话首先要做好物理隔绝,父母家人做好言传身教,远离喜欢爆粗口的人,给孩子一个文明的语言环境。

    5、转移孩子注意力。

    如果孩子非常固执,拒绝听从家长的指导,家长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例如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体育运动、音乐、书法等,丰富孩子的人生阅历和经验。这样不仅能够放松孩子的情绪,还能够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性,从而减少孩子的任性和冲动。

    6、设冷静角。

    在家里给孩子设置一个安全、温暖的角落,发现孩子情绪上来,开始飙脏话的时候,引导他进入冷静角,允许他在那里尽情地说脏话发泄情绪。

    初中孩子骂妈妈滚的原因:

    1、家庭环境:不好的家庭关系,如家长经常吵架或离婚、家庭支持不够,都可能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负担,从而导致叛逆和辱骂行为。

    2、模仿学习:孩子是很善于模仿的,他们的言行举止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如果孩子身边的同学或朋友经常骂父母,那么孩子很可能会模仿他们骂父母。

    3、情绪失控:孩子在一些特定的情绪下,容易失控,这是导致骂父母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孩子受到了委屈、挫折、惋惜等情绪的影响,容易暴躁、冲动。如果此时父母刚好碰上了孩子的火药桶,那么孩子就有可能会骂父母。

    2024-05-14 查看全文
  • 厌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家长们的一个重大问题,孩子学不好,不想学,家长们束手无策。“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很多家庭容易因为孩子的学习而导致冲突,“不提学习母慈子孝,一提学习鸡飞狗跳”。但孩子如果没有内在学习动力,被家长强迫学习,效果肯定不好,还会破坏亲子关系。

    孩子反感学校怎么办?

    1、要多沟通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这种方式。应该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

    2、尝试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

    很多孩子厌学也是由于不良生活环境所导致的,家长需要给孩子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比如:不要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大声播放电视、电脑,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一块跟着看看书、做做工作,把孩子学习的桌子布置的越简单越好等等。

    3、让孩子学会释放坏情绪

    家长需要及时感知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开导和安慰,还要教会孩子自己调整自己的情绪。如果成绩不理想,产生了失望焦虑的情绪,千万不可郁积于心、放不下。要明白每个人成绩都会有起伏,要对考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或运动一场,直到大汗淋漓,坏情绪自然不告而退。

    4、不要盲目攀比

    这一点家长也要知道,现在的家长喜欢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别人的孩子都是好的,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这样其实很让孩子没有面子,孩子也有自己的面子了,因此不乐意家长再这么说,因此我们不要总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5、帮助孩子应对困难

    当孩子眼中已经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再告诉他要振作、不要逃避,大多是徒劳的。他更需要的是外界给予理解、接纳和共情。和孩子沟通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着手,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

    6、剔除不良爱好

    比如有的孩子原本学习成绩挺好的,但突然间急剧下降,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发现孩子爱上了手机游戏,对手机游戏特别沉迷,娱乐总比学习容易,那么孩子选择的肯定是娱乐,所以父母要剔除孩子的不良爱好,玩游戏不能说完全杜绝,但是沉迷一定要杜绝的,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业。

    7、培养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和责任意识

    家长有意识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遭遇些挫折,在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照顾家人等。这样,学习过程中的劳累,学习内容的乏味枯燥,学习过程中的失利,孩子就可以去承受。

    8、带孩子去社会实践

    家里的活适当的都交给他,家长工作上的烦恼也不妨让他替你分担一些,也可以让他出去打一份工,让他真真切切的去了解一下大人的世界也不是那么的惬意,让他知道学习的作用是为了以后有更好的生活。

    2024-05-08 查看全文
  • 孩子不可能无缘无故反感上学,背后必然是有一些原因。邻居家的小孩有点时间厌学严重,就是因为在学校被欺负了。青春叛逆期的小孩都特别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们不妨先沉下气和孩子聊一聊,问出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

    孩子反感上学怎么办?

    第一、控制情绪不打骂,好好沟通。

    孩子不想去学校了,作为家长肯定会生气,但依然要控制好自己的愤怒情绪,要知道打骂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会让孩子更逆反,要做的就是好好和孩子谈谈,了解一下孩子不去学校的原因,看看孩子有没有提出什么条件和要求等。

    第二、理解孩子的压力。

    孩子不去学校了,家长不能只顾自己的面子,认为孩子不去学校了,让自己感到丢人,其实应该多替孩子想想,孩子不去学校自然心理也有很大的压力,不是遇到了特别大的事情,或者实在是受不了了,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的,还是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这样问题才容易解决。

    第三、根据原因解决孩子遇到的难题。

    孩子不去学校了,自然是有原因的,家长根据孩子提出不去学校的原因,好好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学习压力大,跟不上课了,家长可以和老师沟通一下,降低学习压力,在学校被欺负了,不敢去,也要去解决一下,消除孩子的心理顾虑和担心,才是解决的方法。

    孩子反感上学的原因:

    第一、人际关系不融洽。

    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到校园中,是因为人际关系不稳定,造成了在现实中他们备受欺凌,甚至还会遭受其他同学的挑衅,面对着课堂上的捉弄和威胁,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但是年龄太小的他们,不懂得如何排泄这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也不懂得如何化解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各种忧虑,只好将所有的恐惧释放到不愿意到学校中。

    第二、对学习没兴趣。

    一部分孩子自制力是非常差的,学习的辛苦,是他们无法承受的,反而在游戏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和经验,在他们的内心中,学习是无法引起他们兴趣的。因此,每次送孩子上学时,都像是人生的一场拉锯战,正是因为没有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才让他们对上学这件事情非常抵触。

    第三、学习压力太大。

    大多数孩子不愿意去学校上学,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这种强大的压力,不仅来自于课堂知识的学习,更是来自于无休止的考试。每次考试结束后,成绩都无法令老师和家长满意,这才成为他们不愿上学的根本原因,也成为了压垮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反感上学的表现:

    第一、不爱写作业。

    有些孩子一写作业就开始揉眼搓脸,哈欠连天,再不就光喊累,就算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坚持下来,也会磨磨蹭蹭,半天写不完作业。即使孩子勉强写完作业,也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有时干脆说自己不会,不想写。

    第二、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听讲。

    孩子一上课就犯困,再不然就是上课时间总想出去玩,看似认真听课,实则“身在曹营心在汉”,心早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有时候甚至会搞小动作说悄悄话,老师在上面讲,孩子在下面讲。

    第三、 缺乏学习兴趣,产生畏难情绪。

    从来不主动学习,不爱识字,更不爱做题,缺乏学习兴趣。如果家长要求孩子做一些训练,孩子就会想办法找理由推辞,或者找别的事情去做,例如打游戏,看动画片,甚至直接拒绝。除了不爱学习,孩子可能还具有畏难情绪,为了逃避困难就抵制学习新知识,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2024-05-06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