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答 > 有关家风家教的名句

有关家风家教的名句

提问者:匿名| 414次浏览| 2024-05-29
我要回答

我来帮他解答

收起解答框

0/1000

您的回答审核通过后将获得:系统奖励5 积分

已有1条答案

学会长大
回答数:1 2024-05-29 08:31:50
赞 99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观念、态度等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许多家长并不理解它的重要性,甚至还会有人这样说:“自己的孩子,爱怎么管就怎么管。”其实早在中国古代时期,一些圣人和学者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且给世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有关家风家教的名句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教育孩子就是有以身作则。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善于教导孩子的父亲,会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育。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爱子教之以义方。

爱子女,就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爱自己的孩子而不加以教育, 如同不爱;教育而不用好的思想品德,如同不教。

父否母然,子无适从。

父母的意见不一致,子女就会迷茫,不知所措。

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没有不败。

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难免不骄横,骄横的孩子,没有不败家的。

父刚母柔,教养道合。

父亲刚严,母亲宽柔,教育孩子时就会意见相同,不生分歧。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

富者之教子须是重道,贫者之教子须是守节。

富裕家庭教育孩子要注重道义,贫寒家庭教育孩子要注重节操。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故养正当于蒙。

小孩子天真无邪,用正确的道理教导他,他也容易接受。所以,教育孩子要抓住孩子小时候这段黄金时期。

父母常失,在不能已于媚子。

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于溺爱孩子。

为父者须详察此,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

作为父亲必须注意: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严格管教,孩子成年后对孩子的关爱同样不能少。

养不教,父之过。

生孩子却不教孩子,就是父亲的过错。

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

母亲太过于仁慈,孩子就容易败家,因为小时候没有管教好。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

藏书万卷可以教导孩子走正道,把富贵钱财给孩子有时候反而会害了孩子。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孔子家的儿子不知道骂人,曾子家的儿子不知道发怒,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出生开始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

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读书,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教导子女。

古代家教名言的意义

一、古人以教育子女为人生要职

古代的家庭,既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和教育单位。古人十分重视齐家和治国的关系。

《礼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充分说明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治国应从治家始,治家应从教子始。从“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出发,古人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国之根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责任,养子必教,养子不教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国家。宋代程颐说:“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明代方孝孺也说:“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古人的这种看法,在当今社会也是颇具现实意义的。

二、古代家教注重立志教育

“人不立志,非人也。”古人教育子女非常注重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个正直的人。颜子推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古人不仅认为立志重要,而且还提出立什么样的“志”最好。明代杨继盛说:“人须要立志……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可见古人并不都看重做官,而是强调要明理,要先做一个正直的君子。

这种“立志”与“做人”联系起来的看法,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要如何如何,将来就可成为什么“家”、什么“长”或什么“师”。社会固然需要各种“家”、各种“师”或各种“长”,可要建成一个祥和、安定的社会,更需要胸怀大志、正直明理的人。中国古代有很多辉煌时代,潜心研究就会发现,这与当时古人懂得人生价值和道德教育,重视“先做人才能做事”,是直接关联的。

三、古人教子注重俭朴、廉洁教育

以勤俭为本,爱惜一布一饭,这是人生道德启蒙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家教也崇尚勤劳俭朴,认为“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从简朴走入奢侈容易,从奢侈回到简朴则很难)。历史上,很多古人留下过家训。他们并非穷得揭不开锅才大谈简朴,而是清楚的知道很多事“成于俭约、败于奢靡”,把简朴当作人生中一种美德。

这些道理既不深奥,更不新鲜,可如今许多父母似乎知之甚少。现在有的人挂在嘴边的话是:“就这么个孩子,钱不花在他身上给谁花?”那些自己含辛茹苦、并没有太多钱的父母也这样认为:“我们小时候够苦了,让我们的孩子再浪费些也不算过份。”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指导他们的家教实践,有不少家庭的教育失败了。这样也就会有十几岁的小学生发脾气撕百元钞票以示威;高等学府的“骄子”多买几两米饭用作洗碗的“抹布”。而受过教育的古人都是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另外,现在有不少人丢失了俭朴的传统美德,把让孩子常常得到享乐的体验当作一种“重要责任”。其实这样下去,孩子长大以后,往往心理素质、承受能力、意志力都会比较差,人生的苦头在后面。

四、古人教子反对溺爱

古人教子讲究“慈爱”,反对溺爱。这点尤有现实意义。韩非子曾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司马光亦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他们认为父母之爱需理智而有分寸,才会起到正面的作用。“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骄狂的习性,甚至走上歧途,所以古人云:爱不可溺。

“慈母败子”是古人以自己的教训得出的道理。这个道理仍如警钟,提醒为人父母者不可溺爱子女,而要注重做人的道德伦理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