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有1条答案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我们的先人对于文化传承是十分重视的,因此中国也发展出了古代最发达的教育体系。而这一教育体系,一般指的都是中国的儒家教育方法。那么中国古人又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希望能对教育孩子有所帮助。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1、“曾子杀猪”:身教重于言教
曾子是孔子晚年重要的弟子,被后人尊称为“宗圣”。和曾子有关的教子故事是“曾子杀猪”。据说曾子有一次想要去赶集,孩子哭闹非要跟着一起去,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孩子就说:“你如果听话不跟着爸爸去集市,等爸爸回来给你杀猪炒肉吃。” 曾子的妻子本来是说的一句哄孩子的谎话,但是曾子从集市回家之后,果然把家中的猪杀掉给孩子炒肉吃了。
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带给家长朋友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言而有信,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同时也说明,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决不能当成儿戏,随意用谎言欺骗自己的孩子。
2、“孟母三迁”:环境影响教育
孟子生活的时代比曾子稍晚,也是重要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和孟子有关的教子故事是着名的“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父亲死得早,他的母亲为了教育他成才,三次搬迁住处。
第一次搬迁的住处靠近墓地,由于经常看到别人出丧,调皮的孟轲也学会了哭丧。孟母发现之后,不得不再次搬家。第二次他们搬的住处靠近集市,年幼的孟轲又学会了模仿商贩叫卖,孟母发觉后再次搬迁。第三次他们搬迁的住处靠近学校,孟轲潜移默化渐渐变得知书达理,长大之后终于成为一个着名的大学问家。孟母三迁的故事主要讲的是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对此一定不能够忽视。
3、“画荻教子”:寒门也出贵子
画荻教子出自《宋史。欧阳修传》,讲的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幼年的故事。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非常贫寒。但是他的母亲非常具有远见,为了培养欧阳修成才,在买不起纸和笔的情况下,欧阳修的母亲在地上铺上沙子,用芦苇在沙子上写字,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长大之后,不仅成为文学家,还先后做了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大官,成为北宋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画荻教子”的故事启迪家长朋友们,家庭贫富不是决定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只要父母用心教育,再贫寒的家庭也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
4、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
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5、多言何益
《墨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禽向老师请教:“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皆为振动,人们早早都起来了。所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nìng)巧。”意思是说:人平时不要有太多话,否则言多必失,说多了容易成为惹祸的根源,不如在适当时机,说一些符合实际的有义之语。说话的时候,语言应真实、老实,不要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
6、相煎何急
以前在三国时期,曹丕得了王位后,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华,就故意刁难他,让他七步成诗,题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作不出来就要砍头。
所幸的是,曹植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了一个比喻:豆子被放在锅里煮,而用来煮豆的是豆秆,所以豆子在锅里哭泣:“我们本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于相残?”以此来影射曹丕的狠心。曹丕听后,心感惭愧,就不杀曹植了。
【智慧小语】: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中,为了名声地位而手足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而能和睦相处、互忍互让的,少得可怜。生存在这个世间,若想活得快乐,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懂做人的原则,假如不懂,就不可能做好,做不好也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规律。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爸爸妈妈是树根,孩子是小骨朵。要想开出美丽的花朵,首先就要根正。家长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1、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每日大手大脚的孩子,一旦高品质生活被打乱,到时留给他们的只有堕落和无尽的悔恨。所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们百万财富不如给他们几个好习惯。要知道,好习惯能改变孩子的命运,拓宽他们未来的人生格局,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及其重要。
2、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教育学里,与其苦口婆心劝孩子好好学习,不如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一个家庭的气氛是和谐有爱的,那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身份定位。
悠悠中华五千年中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不曾间断的文明,不仅仅是我们民族强大的基因,强大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这其中,也有我们伟大先人们重视教育的一份功劳。
毕竟,文明是依靠文字来记录、传播的。教育发展、识文断字的群体多了,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方方面面文化才能得以充分的记录,连续不间断的文明才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相关问题
- 1 12岁孩子家长的教育书籍 05-31
- 2 父母如何教育十岁孩子书籍 05-31
- 3 初中教育孩子的书籍 05-31
- 4 适合家长看的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 05-31
- 5 有关10岁孩子的教育书籍 05-31
- 6 关于教育初高中孩子的专业书 05-31
- 7 教育男孩子的书 05-31
- 8 适合教育初中孩子的书 05-31
- 9 教育孩子是宽松好还是严厉好 05-31
- 10 名人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 05-30
上一条 :古代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下一条 :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最新提问
- 青岛十九中是重点高中吗 06-01
- 适合14岁男孩的书籍 05-31
- 小孩子几岁的时候最需要妈妈 05-31
- 适合高中生家长看的书 05-31
- 孩子读高中妈妈看什么书好 05-31
本周热门问题
- 初中孩子经常逃课怎么办 01-05
- 孩子厌学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01-13
- 家庭教育怎么能教育好孩子 01-10
- 初中学生叛逆期应该怎么教育 01-06
- 15岁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比较好 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