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答>孩子依赖性太强怎么办

孩子依赖性太强怎么办

485

  • 对于一些依赖性强的孩子,往往陪伴着生活能力低下、自主性差、胆小怕事等现象。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依赖的行为时,要及时纠正。在孩子成长中培养他的独立意识,让他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一些小事让他自己做决定,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独立,远离依赖性人格。

    孩子依赖性太强怎么办?

    1、减少孩子的依赖性

    许多家长特别宠爱孩子,把孩子当宝贝似的去哄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见不得孩子受一点点的苦和一点点的委屈。长此以往,孩子遇到事情时就会很自然的依恋爸爸妈妈。那么爸爸妈妈如果在孩子摔倒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勇敢的站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孩子的依赖性,还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的坚强勇敢。

    2、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事情再难,也要鼓励他自己亲自去面对,让他意识到父母不可能永远陪着他,他也不可能一直依靠父母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万事开头难,要培养孩子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3、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

    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消除负面经验给孩子心灵留下的阴影,一步步引导孩子去独立解决问题。家长不要一下子完全放手,因为如果孩子一时适应不过来,又会引发新的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4、不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在孩子小的时候,基本上孩子想要什么就会给孩子买什么,父母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出来阻止,防止爷爷奶奶将孩子宠爱过度,导致孩子太过于依赖父母,或者是孩子在外面碰到一点挫折或者是事情的时候,都没有办法自己处理,也没有办法独立的生活,使得孩子在日后没有办法适应这个社会。

    5、鼓励孩子主动做事

    当依赖性强的孩了自己主动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努力,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即使孩予做得不好,甚至添了乱父母也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要适当鼓励孩子的行为。孩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要多肯定,少批评,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6、学会尊重孩子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了解孩子,观察孩子的愿望和兴趣,不要用自己的意愿来代替孩子的意愿,不要对孩子的事情达不到来,让孩子在他这个年龄阶段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凡事不要替孩子去选择,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因为你要明白不可能,你陪伴的孩子一辈子,你所谓的那种过分的爱,其实是在把孩子往啃老族的边缘推是在损害孩子。

    孩子依赖性太强的原因:

    1、过度的照顾

    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于孩子都是十分溺爱的。孩子的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大包大揽的做了,几乎没有需要孩子自己动手的地方。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失去自己动手做事的能力以及思考的能力,认为父母都能帮其解决。

    2、过度专制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太专制,永远不让孩子思考和选择。他们没有教孩子怎么做事,怎么思考。他们觉得太费时费力,没有单独行动那么轻松愉快。他们长期为孩子工作,做决定,所以失去了独立行动,独立思考,增加了知识和经验,日积月累养成了孩子过分依赖的性格。

    3、犯错了由父母“兜着”

    大多的父母认为不管孩子犯了天大的错误都还是“孩子”,所以从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帮其“擦屁股”,孩子则认为只要有父母,犯错了也没关系,父母会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路上,遇到问题也会第一时间想到让父母帮自己去解决,而不是自己思考如何去解决。父母过于惯着孩子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不仅会让孩子厌学、人际关系差等问题的出现,对于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

    孩子依赖性太强的危害:

    1、没有自信心

    由于事事都有父母的帮助,安排,什么事都不用自己操心,对父母产生过分的依赖性,孩子会有一种自己什么都不会做的感觉,从而导致没有自信。家长们要知道一点,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们有可能会自己遇到各种问题,这时候如果家长不在身边,孩子就会手足无措。

    2、懒惰成性

    如果孩子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那么他很多事情都不会自己主动去做,都会等着父母帮他做好。而且到孩子不得不独立生活的年龄时,你就会发现,他一个人生活不下去,因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打扫家务,最基本的生活操作都不会,那个时候就算孩子想做了,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久而久之,思维也会变得不灵活。很多事情由父母做决定,孩子最后会变得没有主见,没有想法,没有进取精神。

    3、形成依赖性人格

    父母的这种行为会让孩子产生非常强的依赖感,即使是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也会求助于父母,并且在自理方面会有一定的缺陷。对于父母的依赖会让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更加的胆小、不够勇敢。

    4、对于事情没有主见

    比自己的想法更愿意听从别人的安排。当父母做完所有的事情后,孩子的思考空间是非常小的。看似父母是很称职的,承担了很多的责任,但是却让孩子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只会听从于人,不会主动表达意见。

    2024-01-20 查看全文
  • 现代社会的很多家庭当中,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忙碌,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一辈人抚养,而老一辈人在教养方式上存在着某些普遍问题,又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缺乏自理能力的情况。这种隔代教育下,父母也面临着新的教育问题。

    孩子太依赖奶奶怎么办

    带孩子独立居住。

    如果孩子长期与奶奶居住在一起,根本无法摆脱依赖性,家长可以找个房子,单独与孩子一起睡,这样孩子每天看到奶奶的时间有限,慢慢地就不会再那么依赖奶奶了,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

    孩子要独自睡。

    如果分开住有一定的麻烦,那就要让孩子单独一个房间睡觉,不能让孩子晚上再跟着奶奶一起睡觉。

    父母多与孩子相处。

    平常下班、周末、节假日的时候,父母要多与孩子在一起,与孩子一起相处,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而不是都让奶奶陪着他。

    多与孩子做游戏。

    孩子天性是喜欢玩的,因此父母可以抽空多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孩子感受到开心快乐之后,就会愿意与父母在一起玩游戏。

    父母想要让孩子摆脱对奶奶的依赖,要从自身开始做起,自己花时间、花心思多与孩子一起相处。

    为什么孩子更愿意亲近奶奶,而不愿意亲近爸爸妈妈呢?

    1、长辈对孩子更加的溺爱。

    现在的家庭很多都是6+1模式,即4个老人+父母+1个孩子,这种家庭结构必然的造成孩子成为家庭中心。

    “隔代亲”这个概念就会完美的体现,爷爷奶奶对孩子无度的溺爱让孩子能够无条件的得到任何满足,自己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和代价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这种状况就会让孩子内心对爷爷奶奶更加的亲近和依赖。

    2、父母对待孩子更加的严苛。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想要给孩子从小树立规矩意识,让孩子能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就会不断的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标准去行动。

    这也就意味着孩子的任性和要求在父母这里不可能完全的被满足。这种行为会被孩子错误的解读,甚至认为爸爸妈妈很凶,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爸爸妈妈总是爱训斥自己,从而孩子自动的选择远离、不亲近父母。

    3、陪伴并非有效的。

    职场中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的有限。而这下班之后如何有效的陪伴成为了关键。

    有些父母虽然回到家后面对着孩子,可是自己的手里离不开手机、心里想的是工作,对于孩子的要求和意愿完全没有给予及时的回应,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够感受到父母的一心二用。

    这种非有效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孩子自然也会回馈相应的情感。

    另外,太依赖奶奶,也会对孩子造成一定影响:

    首先,可能会导致孩子和爸爸妈妈关系不亲。

    人的感情都是慢慢培养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是如此。孩子和谁相处的时间长,自然就更依赖他们。爷爷奶奶经常照顾孩子,孩子自然而然会对他们更加亲近,和父母的关系则会比较疏远,严重的甚至会有一种陌生感。

    其次,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格不健全。

    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以及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爷爷奶奶始终不能替代爸爸妈妈,孩子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情感方面是缺失的,他们从爷爷奶奶身上感受到的爱和爸爸妈妈给予的爱是不同的。在长期缺爱的情况下,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影响。

    2024-05-30 查看全文
  • 之所以会出现孩子依赖奶奶,不要妈妈的情况,大多数时候是因为,妈妈缺席了孩子自小以来的成长,一直以来都是奶奶陪伴孩子,孩子自然和奶奶更亲。这样的情况多出现在“隔代教育”的家庭当中,最近也受到了许多父母的关注。

    孩子依赖奶奶不要妈妈怎么办

    1、经常陪着睡觉,能与孩子更亲近

    对宝宝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从小跟着妈妈睡。宝宝出生后在妈妈周围能感觉到胎儿时期熟悉的气息,这能帮助孩子重新获得安全感。

    尤其是在晚上睡觉,是心理防线最低的时候,在妈妈身边能够充分消除宝宝内心的不安与恐惧。

    反之,比如小娟的女儿在奶奶的长时间陪伴下,不管是体感还是体味,宝宝最熟悉的已经发生变化,她的安全感已经转移到了老人家身上,并产生了依赖,自然在宝宝心中的排序就会升高。

    2、陪孩子好好玩耍,也可以更好地亲近孩子

    小娟后来问过小姑子,为什么女儿从小都和她很亲近。小姑子不假思索地问答:“每次见到她,我就切换到小朋友模式,陪她玩,我们一起都玩得很开心呀!”

    随着感官功能逐渐发展,宝宝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小小年纪的他们变得好动,通过“玩”来认识这个世界,也在玩的过程中长大,玩就是他们最大的生活主题。

    经常跟孩子一起玩,把孩子当成朋友相处,会增加孩子跟自己的共同语言,让孩子感觉到彼此之间有共同的爱好,当然孩子容易记住自己,跟自己更亲昵了。

    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无论是大人还是幼儿,我们的心中有杆秤:高质量的陪伴,是培养感情的重要一环。

    3、尊重孩子的情绪和判断

    “孩子不要妈妈”不是犯错,妈妈不应该责备孩子,更不要打骂孩子。

    威逼利诱也不是好办法,“你不要妈妈,妈妈就去做别的小孩的妈妈”、“快说要妈妈,妈妈这里有好吃的”。这么一来,你和孩子之间就只剩下算计与交易。

    更别情感绑架,“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还这么讨厌妈妈,你对得起妈妈吗?”负罪感强烈的孩子将来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朋友芬芬家的小孩圆圆属于“没有礼貌”且“慢热”型,但芬芬从没有责备孩子一次几个朋友带小孩出游,芬芬也把圆圆带出来了,当别人家的小孩都纷纷嘴甜得叫“叔叔阿姨”的时候,圆圆叫了其他人,唯独没有叫于莉,一时场面尴尬。

    于莉使劲浑身解数讨好圆圆,她就是不叫人。

    直到最后告别的时候,她才甜甜地叫了句“于阿姨”。

    后来,我们才弄清楚, 圆圆讨厌大声说话的人,因为在她看来说话声音大就是不友好,而于莉恰巧是我们这几个朋友里说话属于“炮仗”型—又响又快。

    后来,我问芬芬:“圆圆这样,你也能忍住不管管?你是怎样做到淡定的啊?”

    芬芬很骄傲地说:“当妈的啊,得惊喜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与判断,圆圆这样做,说明她在观察和思考,我不仅淡定我还开心”。

    是啊,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什么都要臣服于你的权威,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情绪和判断。

    当他情绪反映强烈的时候,那就让他和他想要的人在一起吧。

    也许是因为当妈的最近比较严格,也许是因为和奶奶在一起意味着可以多玩一会儿再睡觉,也许是因为爸爸更有趣,能和他一起“疯”。

    当他感觉更好的时候,他会成长得更好。

    那么孩子跟老人生活,到底会影响孩子哪些方面呢?

    1、独立性差。

    说到独立性的培养,家长必须要让孩子们自己的事情亲自动手,甚至还要让孩子帮助家长做一些事情,然而老人带孩子,多半会给孩子打理好一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们习惯了这种生活,到了幼儿园以后,他们会缺乏动手能力,根本没有独立性可言!

    2、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

    父母经常不在身边,长期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加上爷爷奶奶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会让孩子过度依赖,当爷爷奶奶突然不在身边的时候,会让孩子产生焦虑的心理,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因此就会出现焦虑不安,大哭大闹的现象,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3、体质变弱,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

    大家都知道,孩子需要长时间的睡眠才有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不管是身高、身体素质、还有抵抗能力,都跟充足的睡眠有一定的关系,然而老人的睡眠时间却很短,孩子长期跟着老人就会和老人养成一样的作息规律,很难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

    那么,隔代教育真的没有办法解决吗?

    答案是:并不。

    首先,寻找合适的平衡点。

    祖辈在养育宝宝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得适度。父辈也是如此,要权衡自由与规则之间的界限,不能给了自由而缺乏规则。否则,没有规则的环境并不能帮助宝宝获得更好的发展,相反,一个缺乏规则的环境反而会带给宝宝更多的不安全感。此外,祖辈和父辈之间很容易争抢宝宝的爱,出现亲子嫉妒的现象。宝宝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任何人。因此,无论祖辈还是父辈都要冷静地看待宝宝,积极创造机会,让宝宝有更多的机会尽可能多接触家庭里其他的成员,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其次,承担必要的责任。

    年轻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尽量多抽时间与宝宝在一起,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对宝宝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宝宝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这种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宝宝可能变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和人群缺乏信任,并且,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他也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让父母头痛不已。

    最重要的是两代人统一思想认识。

    由于出生与成长的环境和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两代人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自然也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年轻一代可能更注重宝宝智力培养、个性发展,他们往往会更多地向宝宝传递知识,给他更多自由,让他自由探索;而祖辈们则更看重道德教育,可能就会给宝宝更多的约束。在教育宝宝的事情上,两代人要尽量平心静气多一些沟通,只有统一认识,才能避免在宝宝面前暴露分歧,防止他利用这种分歧要挟父母或者祖辈,引发更多的问题。父母们最好尽量多向祖辈请教,多一些温和的沟通,而祖辈们最好利用各种渠道多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

    无论是陪睡、陪玩,还是其他的陪伴方法,良好的亲子关系就在于这些生活细节的累积。

    爸爸妈妈们,放下手机、放下工作、放下繁琐的世事,真正的陪伴不一定是要长时间的相处,而是哪怕只是睡前十分钟的一次交流,认真地关注眼前的孩子,真诚地接纳和赞赏,全心地融入他的世界。当孩子重新感受到你真诚的关爱时,你才能走进了孩子的心。

    2024-05-30 查看全文
  • 孩子过度依赖奶奶,说明和奶奶的关系亲密。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陪伴和互动,孩子过度依赖奶奶不要妈妈,因为奶奶陪的多,妈妈陪伴太少,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建议妈妈一定要每天抽时间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增加和孩子的互动。

    孩子过度依赖奶奶怎么办?

    1、适当地拉开孩子与奶奶的距离

    既然孩子过度依赖奶奶是因为与奶奶接触过多,那我们就要适当拉开两人的距离,让孩子适应没有奶奶的生活,让他自己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可能一开始这种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但只有让孩子挺过这段时间,他才有可能真正地成长。

    2、尽量选择母乳喂养

    虽然刚开始婴儿还不会认人,但是在初步依恋关系形成时,母乳喂养的妈妈在孩子心里的分量会更重,依赖性会更高一些。就像孩子饿了下意识就是爬到妈妈身边一样,这时孩子的依赖心慢慢就产生了。

    3、多抚摸孩子,多跟孩子互动

    在宝宝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对外界的认识主要来自观察、味觉和触觉。所以妈妈们可以多与孩子互动,多抚摸孩子,尤其是小手,脸颊,小肚子等敏感的部位,可以多逗逗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

    4、高质量的陪伴

    多多陪陪孩子肯定对孩子依恋的形成很重要。但很多家长虽然天天在孩子身边,但不是玩手机就是看电视,其实这就是无效陪伴。高质量的陪伴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感受到你在身边。所以不妨试着陪孩子做一些小游戏,陪孩子读一些漫画,给孩子讲一些故事等,让孩子依恋跟妈妈在一起的感觉。

    5、多鼓励孩子

    宝宝慢慢长大后,会有选择的意识,这时妈妈一定要跟孩子好好说话,不可表现得不耐烦。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舒适。即使孩子犯错之后也不可以上来就斥责或者打骂孩子,而是应该尝试先跟孩子讲道理,培养孩子正确的认知。这样才能让孩子对妈妈更信任,更愿意依赖。

    宝宝会和谁更亲近呢?

    1、谁带的多就和谁更亲

    陪伴是体现爱的最好方式,只要我们经常陪伴宝宝,跟他一起做游戏、给他讲绘本、给宝宝喂饭、洗澡……宝宝会自然会跟我们很亲,因为在宝宝心里,我们是完全能够依靠、完全能够信任、有时间陪伴自己的人。

    2、跟谁睡就跟谁亲

    有些父母白天工作较繁忙,宝宝是爷爷奶奶或是保姆照看,到了晚上父母一定要把宝宝接过来跟自己睡觉,这样做宝宝也会跟父母亲近。

    宝宝都害怕黑暗,睡在身边人会让宝宝摆脱恐惧和不安,有我们陪在宝宝身边,宝宝特别有安全感,睡觉更安稳,渐渐的宝宝也会对我们产生很强的依赖感。

    孩子依赖奶奶,这种血脉的关系和人类天生的基本需求一样无法被替代。孩子本能地通过很快融入、提出自己的物质需要来印证这一点,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方面的无限渴求。

    首先,是情感依赖的需求。人和动物都有一种本能,就是出生后对身边人会产生情感依赖。依赖的人越多、越稳定,孩子就感觉越安全。而孩子内心早期的安全感就像一口深井,需要身边这些人往井里源源不断地“输送爱”。

    能给孩子“输送爱”的人越多,他的情感就越饱满、越充盈,安全感就越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情感依赖的空缺。

    其次,是归属感的需求。归属感是一种身份认同,比如“我是爸爸的好女儿”“我是妈妈的漂亮宝宝”“我是奶奶的乖孙女”等。角色越多的孩子,身份认同就越全面,被身边人需要的“归属感”就越足,性格发展就会越稳定。

    最后,是被关注的需求。孩子不停地提出买这买那,是在通过物质的满足来确定自己是被关注、被认可甚至是被爱的。为什么是物质?这也和平时生活中,我们总是通过满足孩子物质需求来表达爱有关。

    所以,孩子的这些行为是发自本心,并无不当之处。妈妈需要反思的,是如何与奶奶沟通彼此的关系,以及对待孩子的态度等问题。至于就不纠正,不需要征求孩子意见,而是妈妈自己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想让孩子跟自己更亲并不难,一定更在孩子依恋期形成时熟悉习惯喜欢上妈妈的陪伴,尽量多陪在孩子身边,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要有耐心,不要把自己的不舒服发在孩子身上,这样的话,孩子还是会跟妈妈更亲一些哦。

    2024-05-30 查看全文
  • 自卑对于孩子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自卑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差劲。或许很多父母都表示怀疑该怎么样做才能让孩子逐渐的找回自信呢?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孩子自卑感太强怎么办?

    1、尊重孩子的意见

    孩子从小就待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经验基本为零,这是大多数家长的想法。所以,生活中孩子都是听从家长的意见或者可以说是命令指令,从来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以后如何能够学会自立自信呢?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必须从小注重孩子的意见。在生活的琐事里询问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也应该耐心引导,这是一个帮助孩子培养独立生存的过程。

    2、帮助孩子结交朋友。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相邀朋友到家里玩。可以选定某时间或某些天,让孩子带朋友到家里玩。在朋友的面前,孩子才会放开他们的天性,开心大胆肆意的玩。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很多自信成功的人士,他们从小就很会玩,从来不会拘泥于书本之上。

    3、如果是快乐的事情就去坚持

    坚持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会帮助孩子获得愉悦的心情,能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久而久之,孩子会在不断的获得成就感之中,慢慢的走出自卑,走向自信。坚持着自己快乐的事情,每当孩子遇到烦恼和挫败时,总有一方天地让孩子去栖息,孩子明白自己真正要做的什么事情是什么,有着更远更美好的目标,那么孩子就有了披荆斩棘的勇气,克服了烦恼和挫败,孩子便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4、要正视自己身上的缺陷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很少存在完美的人或事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陷,但是只有能够正视自己缺陷的人,才能一步步的靠近成功。父母要为孩子做好榜样,从正视自身的缺陷开始,并且知错能改,为孩子传递正能量,潜移默化的帮助孩子正视自身的缺陷。如果孩子因为个子矮而自卑,父母可以给孩子举一些个子比较矮的名人成功的例子,让孩子知道,这些先天的不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人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

    5、避免过多的比较孩子

    父母是否曾经说过“为什么不能像妹妹一样保持房间整洁?”之类的话,这似乎是说服孩子打扫房间的理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产生自卑心理。父母可能不会记得每次说这样的话,但是孩子会记得,他们会开始觉得自己不如他们的兄弟姐妹好,并且可能会认为他们的兄弟姐妹是爸爸妈妈“最喜欢”的孩子。

    相反的,父母应该确保赞扬每个孩子的特定长处。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而且还将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特定身份。

    孩子自卑感太强的原因:

    1、现实交往受挫,产生消极反应

    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常可能遇到不能克服的障碍,导致交往挫折。如对待爱情挫折,有自卑倾向的人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或倒霉的命运,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这种不良后果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便得自卑心理更深入内心,并不断膨大,以至丧失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2、消极的自我暗示

    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有些青年常因身材矮小或肥胖、相貌丑陋,身体有残疾、缺陷等抑制自己天性的发挥,感到精神压力重重,常怀疑或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耻笑,因此离群索居,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有人因为心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感到自卑,有人因为恶劣的生活境遇感到自卑。

    3、经常被否定

    还有一些孩子正是因为经常被否定,所以导致他们根本就不敢去向外界接触。有一些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非常的差劲,所以说在平时的时候总是会说出一些不好听的话,这样是会打消孩子的自信心的。孩子久而久之就没有了自信,所以也就不愿意跟外界接触了。

    4、家长对孩子情绪的忽视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还有工作压力都非常的大,特别是对于那些生二胎的家庭来说,为了能够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生活,家长们也都在没日没夜的工作,很少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以至于有些孩子出现了自卑的情绪,其家长也没能及时观察出来,也没有及时的帮助孩子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最终无法自拔。

    2024-05-07 查看全文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给孩子买的东西也越来越丰富,带孩子出去购物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在此期间,很多父母发现了一个问题,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购物欲特别强烈,看到什么都想买,花钱没有一点节制,该怎么办?

    青春期孩子购物欲太强怎么办?

    1、学会理解孩子的购买欲望

    孩子们的购买欲望也是对这个社会充满好奇的一种表现,而这个正是他们了解世界的开始,有时候我们甚至要学会保护,因为如果孩子对这些没有任何兴趣,我们可能反而会觉得奇怪和不正常。

    2、我们要给孩子设立边界感

    比如给孩子定一个月度花费计划,限定整个月的花费总额,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将总额明确写上,每买一次东西,可以将日期、购买东西名称、总金额记录下来,在这个额度内,孩子可以自己选择什么时间买?买什么?这一条特别好用,亲测有效。

    3、让孩子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带孩子去买东西时,不要让孩子只会提出要买东西,而是要让孩子知道,他为什么要买这个东西。如果是在正常范围内的必需品,可以买;如果只是自己想要,但买了又不太用得上的,不要买。渐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4、让孩子明白金钱的意义和来之不易

    孩子向父母索要超出经济范围的物品,一般都不考虑这些钱到底从哪来的,更不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家长要教育孩子这些金钱都是辛勤的劳动赚取来的,并不是凭空就有的,孩子明白赚钱不易后,才会更加珍惜,不会任意挥霍,更不会超额消费。

    5、教会孩子理财

    很多家长都认为,理财这件事是大人要做的,和小孩子没什么关系,这个想法其实是大错特错的,越早的让孩子接触理财,他们才能越早的明白金钱的重要性。家长可以在平时把孩子的压岁钱拿出来,引导孩子合理地分配自己的钱,避免那些没必要的消费,这样一来不仅引导了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也有助于孩子将来实现财富自由。

    青春期孩子购物欲太强的原因:

    1、好奇心的驱使

    孩子们这个年龄阶段,好奇心比较重。他们对所有新奇的事物都想去拥有。而且买多少也不会嫌多,所以他们会按捺不住自己的购买欲。

    2、爱攀比

    青春期的孩子不管是从身体还是心理都在发育,这个时期的孩子,也很容易出现攀比的情况,看到其他同学有的自己没有,肯定也想拥有,所以才会频繁的购物。

    3、家长没有教给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孩子在最初的消费观养成时期,他们大多是模仿家长是怎样消费的。如果家长们没有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那么孩子在消费时也就会有样学样。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长不注重质量,一味地追求新颖、潮流;不注重实用,一味地追求品牌,这些不良的消费观体现在孩子面前,就给孩子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

    2024-04-30 查看全文
  • 勤快自律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决定孩子之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孩子惰性太强,各位家长应该在这方面引起重视,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能够放任孩子,引导孩子改掉懒惰的坏习惯。

    孩子惰性太强怎么办?

    1、家长要有家长的威严

    有些家长给孩子制定了培养自律性的计划,但由于自己的懈怠,造成了孩子不把家长的话放在心上,从而继续保持没有自律性的习惯。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严,造成了孩子不听话,只有家长纵容了,孩子才会肆无忌惮,尤其是宝马男,见不得孩子受委屈,见不得孩子像自己哭诉。这其实就成了没原则,让孩子摸清了家长的脾气,这还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让孩子摆脱懒惰呢?

    2、父母要以身作则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这样的人。如果家长们想让孩子成为勤快自律的人,必须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家长们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给孩子树立正面榜样,比如家长可以坚持早睡早起,周末的时候陪孩子一起跑跑步、看看书;每天只给自己规定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看电视、看手机,不能沉迷于电子产品等。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孩子一定会慢慢养成好习惯。

    3、帮助孩子制定规划,培养时间观念

    父母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计划表,比如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锻炼、什么时候阅读等,锻炼孩子时间管理的能力。这个时候可以充分考虑孩子的意见,制定一个能让孩子接受的行动计划,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孩子一开始肯定做不到完全按计划行事,此时父母一定要好好监督,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养成习惯。

    4、刺激孩子“想得到”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他想得到的东西,所以,作为父母,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十分重要。例如一个手办,一顿美味的自助餐,学吉他,学滑板,去滑雪的资金,甚至是获得某个游戏的装备。奖励不一定是物质性的,父母必须有充分的敏感度,去识别孩子的需求,而不仅仅想着用钱解决。

    5、让孩子独立起来,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平时在家里多注意给孩子布置些家务,孩子刚开始可能表现得特别不愉快,但你可以向提供一些建议。例如,孩子说不喜欢倒垃圾,那么就换一种家务,或者和兄弟姐妹交换家务,慢慢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

    6、给孩子一个目标,让孩子忙起来

    忙着的人比懒着的人更快乐,但是没有目标的瞎忙所带来的罪恶感,会扼杀了这种快乐。所以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忙起来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有建设性的目标。比如想早起的孩子,孩子制定“6点钟起来晨读”的目标,家长可以适当地帮助孩子明确自己做事的目标,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只要有一个理由,孩子还是愿意忙起来的。

    2024-03-23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