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答>如何改掉孩子依赖妈妈的习惯

如何改掉孩子依赖妈妈的习惯

479

  • 从小孩子就被当做是宝被爸爸妈妈宠爱,什么都想给他最好的。而孩子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很依赖父母,相比之下更依赖妈妈。其实,孩子太过于依赖父母并不是什么好事,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何改掉孩子依赖妈妈?

    1、表现出理解但是不要屈服。

    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依赖妈妈的情结”,作为父母要缓慢而坚定的做出反应。如果你的儿子亲吻你的嘴或者抚摸你的隐私部位,你一定要及时严肃的告诉孩子:“我是你的妈妈,你已经长大了,不可以这样了,等你长大了,有了妻子,也会和爸爸一样爱你的妻子。”然后还要告诉孩子你对他的爱,你对他是母爱,你没有比小时候对他的爱少,反而是因为他的成长你感到骄傲,感到自豪。终将有一天当他长到足够大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的爱人,选择婚姻,而这个人是他自己喜欢的爱的人。

    2、父母要轮流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活动等。

    尤其是在孩子有“依赖妈妈的情结”的时候,不要同一个人陪着孩子入睡,父母要轮流陪着孩子,也不能让孩子选择和谁入睡,可以今天是妈妈,明天是爸爸,爸爸也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要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觉得和妈妈在一起很快乐,同样和爸爸在一起也有别一番滋味,不要让孩子对父母的一方产生排斥心理,这对“依赖妈妈情结”没有好处,同样也不能因为孩子有这种情结就一味地故意的让孩子远离母亲,这对孩子心理是有影响的,我们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的渗透。让孩子了解父母都是爱他的。

    3、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家里。

    父母在家里都要注意下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认为是自己的家里就可以光着身子走路,在一定的年龄就要和孩子分房间睡。妈妈不能一直和儿子睡觉。作为妈妈也不要和儿子一起洗澡,在一定年龄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洗澡,或者是由父亲代劳,及时母亲帮助孩子洗澡也不要同时洗澡,另外无论父亲还是母亲不要把女儿和儿子称为自己的“小情人”,要知道,你爱你的孩子,你是母爱和父爱,不要把“小情人”挂在嘴边,这样对孩子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同样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孩子的,但是父母的爱人不是孩子,父母可以爱孩子,但是不可能将子女当做自己的爱人。自己的爱人是夫妻双方。

    4、鼓励同性的亲子关系的发展。

    我们要鼓励父亲和儿子,母亲和女儿的亲子活动,鼓励同性之间的活动,因为这是一种对孩子发展的积极有意义的关系,父亲和儿子一起更加可以让儿子有阳刚之气,而女儿和妈妈在一起也更加的温婉贤淑。当孩子认同自己同性父母的时候,对一些“恋母情结”的改善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5、寻找机会多跟同龄的小伙伴接触。

    同龄的小伙伴相处,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孩子们之间不仅可以互相学习,还能在共同游戏的过程会产生成就感和愉快的体验,这种愉快的体验跟妈妈给的安全感是不一样的,多跟同龄的小伙伴接触,孩子的精力就会分配到跟小伙伴的互动上,对妈妈的依赖也会减少。

    平时,妈妈可以多带孩子去小区玩耍,可以鼓励孩子跟别的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当孩子们熟悉以后,可以让孩子邀请自己喜欢的小伙伴来家里做客。

    6、妈妈要做到舍得。

    其实,宝宝过于依恋妈妈,也不排除是宝妈自己形成的,比如一切事物都是孩子操办好,过度的宠爱,溺爱导致的。如果宝妈想要改善宝宝过于依赖妈妈的性格,那么咱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理,千万不要过分溺爱孩子,更不要给孩子包办一切事物,让孩子更独立自主。比如自己叠衣服,自己动手吃饭,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

    特别是感情上面要适当降低和孩子的距离和缩短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多地让孩子用更多的时间与爸爸、爷爷奶奶等人接触,培养广泛的亲情。有时候妈妈可以让孩子到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戚家做客或者小住,消除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感。

    2024-01-20 查看全文
  • 受生存压力的影响,如今很多家庭的模式都是“隔代教育”,即父母因为工作忙碌,不得已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孩子自小缺乏父母的关注,又被老一辈人所溺爱,自然很容易出现缺乏自理能力,依赖老一辈人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改正,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何改掉孩子依赖奶奶

    首先,与孩子奶奶进行沟通。

    如果孩子奶奶明事理,她看到孩子与父母不亲,她也会感到很难过,她甚至会主动劝解孩子与父母修复关系,减少与孩子接触的时间。

    如果孩子奶奶受到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没有那么明事理,你可以与孩子奶奶进行一定的沟通,告诉她,你也很高兴孩子与她关系这么亲密,但是,你也要让孩子奶奶意识到亲子关系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没有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那孩子长大后会处理不好亲密关系,出现很多情绪、情感问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她会把你的建议给听进去。

    其次,多接触孩子。

    孩子对人依恋,主要是依恋对象给了他足够的爱。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如果你想让孩子感受你的爱意,你一定要多去接触孩子。

    白天的时候,尽量让孩子在你的视线范围内,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注,这可以让他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你的孩子还比较小,你可以让他和你共处一室睡觉。

    如果孩子已经比较大,需要分床睡,你可以在孩子睡前多陪伴孩子,给他讲讲故事,摸摸他的脑袋,亲亲他的额头,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感受到你的爱意。

    最后,改变孩子的认知。

    这个方法实施的前提是孩子已经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你可以选择一个好的时机, 与孩子做一次交流,你必须承认你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并让他意识到,虽然在他的成长中,你有失职,但你一直都是爱他的。还有,你可以告诉他,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是很好,应该让她少操心。

    从小只跟奶奶亲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成这样,挺可怜的,你家孩子是吗?

    1、变得没有安全感

    孩子从小若是只跟奶奶亲近,很少跟父母交流和亲近,等读书后,它会渐渐发现自己跟其他的同学不一样,别人都有父母带,而自己只有奶奶,会变得开始敏感,没有安全感,久而久之,开始自我怀疑,长大以后也会渐渐的缺乏安全感。

    2、变得不相信父爱与母爱

    都说若没孩子天天生活幸福,无忧无虑,那么父母肯定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爱,若是孩子从小不跟父母亲近,就意味着孩子主动拒绝了父母给的爱,也不会体会到父母和母爱有多美好,只有拥有更多爱的孩子,生活的才会更加幸福和有爱,若是从小没有感受过父母爱的滋润,就会排斥父母,不相信父爱与母爱,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会有影响的。

    3、变得恐惧婚姻

    孩子从小只跟奶奶亲近,久而久之就会感受不到父母之间感情的美好,更不会感受到家的温暖,于是对以后结婚成家没有那么多的向往,严重时可能会让孩子长大后变得恐惧婚姻,不相信婚姻,甚至追求独身主义,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幸的。

    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会特别依赖奶奶呢?

    1、大部分时间和奶奶在一起

    有的宝妈在生完娃就把孩子交给了孩子的奶奶,孩子长大了,表面上是孩子妈妈养大的,但是在孩子最依赖人的那段时间其实是奶奶陪伴的,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小,不会记得的,但是有的时候这种习惯性的记忆也是存在的,这样孩子是不会忘的,还会和奶奶特别的亲。

    2、平时睡觉和奶奶一起睡

    有的宝妈虽然日常经常陪伴孩子,但是在孩子睡觉问题上把孩子放到了奶奶那里,孩子和谁睡对孩子的性格和亲子关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晚上是孩子内心比较敏感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依赖性比较强,如果孩子平时和奶奶一起睡,那么孩子平时可能就会更依赖奶奶。

    3、奶奶的情商非常的高

    有的老人带娃非常的有经验,在不一味的宠溺孩子的基础上还能让孩子喜欢自己,老人这种“投其所好”的行为会让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特别好,再加上平时有的宝妈带娃经验不足,动不动就教训孩子,孩子自然就会和老人亲一点。

    2024-05-30 查看全文
  • 孩子的不认真表现出来的粗心大意是家长对孩子一种看法,这种看法会导致家长认为这都是孩子的错,作为孩子你就必须改掉你的这种粗心大意的不良习惯,尽量是少犯错,最好是不犯错。

    如何才能让孩子改掉粗细大意的习惯?

    1、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能力

    很多时候,家长觉得孩子能力就这样了,任其发展。其实,只要家长们仔细的、认真的了解孩子,在生活中启发和引导孩子,有意识的给孩子进行能力训练,孩子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家长们请相信这一点,如果家长没有时间,也可以选择专业的机构帮助孩子。

    2、教孩子学会反思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有很多因素影响,有时候孩子只看到成绩,意识不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成绩不佳。所以,家长应该教孩子学会反思,一起分析原因,比如孩子抄写慢,看一笔写一笔,属于视觉记忆能力弱;孩子联想不出图与图的关系,形象思维能力不佳,属于视觉分辨不佳;孩子分辨不出音近字词,听写时常常听不清、听错,属于听觉分辨不佳……通过反思,孩子可以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找到自身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能力训练,提高自己的能力。

    3、 避免孩子的过度依赖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从收拾书包到指导作业,恨不得自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将孩子的学习全部包办,孩子只需要按照父母的安排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过度依赖会导致孩子没有目标,放弃思考,更难以提高能力。所以,家长必须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把学习交给孩子。

    孩子粗心大意的原因:

    1、因为无聊乏味所以粗心钻了空子

    当孩子觉得一件事情非常无聊,非常不愿意干的时候,孩子们是很难投入自己百分百的精力进去的,这就是所谓的缺乏动机了,缺乏动机会导致情绪低落,精神恍惚。当孩子是这种状态的时候,他们往往都不会太在意自己所做的事情,内心独白是这样的“赶紧做完了,好去做有趣的”,经常这样想要不粗心也是不阔能的,小错铸成大错。

    当然动机或许强烈也就是太兴奋了也是不可取的,太兴奋了容易麻痹大意,情绪或许兴奋,会导致意识狭窄,思维混乱。

    2、孩子:我的注意力“飘了”

    注意力不集中是粗心的一大重要因素,本来是全心全意的在做一件事情,做着做着自己的注意力就开始分散了,小学生注意力有效集中时间是在20分钟左右,超过了这个有效时间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开始飘了,例如孩子本来投入了100的注意力在做计算的,忽然撤掉了30的注意力在其他事情上面,这丢失的30注意力就会导致孩子无意识的计算错误!

    3、孩子:我真的是耐不住

    缺乏耐心则是孩子粗心的又一大罪魁祸首,小孩子好动是天性,安安静静地坐个十几分钟那是一件非常大的挑战,随着年级的上升学习的内容会越来越难,考试试题数量也会增加,孩子开始的时候还会耐心做题,过不了多久就会失去耐心,耐不住性子,于是粗心大意的犯错了。

    2024-03-22 查看全文
  • 之所以会出现孩子依赖奶奶,不要妈妈的情况,大多数时候是因为,妈妈缺席了孩子自小以来的成长,一直以来都是奶奶陪伴孩子,孩子自然和奶奶更亲。这样的情况多出现在“隔代教育”的家庭当中,最近也受到了许多父母的关注。

    孩子依赖奶奶不要妈妈怎么办

    1、经常陪着睡觉,能与孩子更亲近

    对宝宝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从小跟着妈妈睡。宝宝出生后在妈妈周围能感觉到胎儿时期熟悉的气息,这能帮助孩子重新获得安全感。

    尤其是在晚上睡觉,是心理防线最低的时候,在妈妈身边能够充分消除宝宝内心的不安与恐惧。

    反之,比如小娟的女儿在奶奶的长时间陪伴下,不管是体感还是体味,宝宝最熟悉的已经发生变化,她的安全感已经转移到了老人家身上,并产生了依赖,自然在宝宝心中的排序就会升高。

    2、陪孩子好好玩耍,也可以更好地亲近孩子

    小娟后来问过小姑子,为什么女儿从小都和她很亲近。小姑子不假思索地问答:“每次见到她,我就切换到小朋友模式,陪她玩,我们一起都玩得很开心呀!”

    随着感官功能逐渐发展,宝宝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小小年纪的他们变得好动,通过“玩”来认识这个世界,也在玩的过程中长大,玩就是他们最大的生活主题。

    经常跟孩子一起玩,把孩子当成朋友相处,会增加孩子跟自己的共同语言,让孩子感觉到彼此之间有共同的爱好,当然孩子容易记住自己,跟自己更亲昵了。

    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无论是大人还是幼儿,我们的心中有杆秤:高质量的陪伴,是培养感情的重要一环。

    3、尊重孩子的情绪和判断

    “孩子不要妈妈”不是犯错,妈妈不应该责备孩子,更不要打骂孩子。

    威逼利诱也不是好办法,“你不要妈妈,妈妈就去做别的小孩的妈妈”、“快说要妈妈,妈妈这里有好吃的”。这么一来,你和孩子之间就只剩下算计与交易。

    更别情感绑架,“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还这么讨厌妈妈,你对得起妈妈吗?”负罪感强烈的孩子将来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朋友芬芬家的小孩圆圆属于“没有礼貌”且“慢热”型,但芬芬从没有责备孩子一次几个朋友带小孩出游,芬芬也把圆圆带出来了,当别人家的小孩都纷纷嘴甜得叫“叔叔阿姨”的时候,圆圆叫了其他人,唯独没有叫于莉,一时场面尴尬。

    于莉使劲浑身解数讨好圆圆,她就是不叫人。

    直到最后告别的时候,她才甜甜地叫了句“于阿姨”。

    后来,我们才弄清楚, 圆圆讨厌大声说话的人,因为在她看来说话声音大就是不友好,而于莉恰巧是我们这几个朋友里说话属于“炮仗”型—又响又快。

    后来,我问芬芬:“圆圆这样,你也能忍住不管管?你是怎样做到淡定的啊?”

    芬芬很骄傲地说:“当妈的啊,得惊喜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与判断,圆圆这样做,说明她在观察和思考,我不仅淡定我还开心”。

    是啊,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什么都要臣服于你的权威,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情绪和判断。

    当他情绪反映强烈的时候,那就让他和他想要的人在一起吧。

    也许是因为当妈的最近比较严格,也许是因为和奶奶在一起意味着可以多玩一会儿再睡觉,也许是因为爸爸更有趣,能和他一起“疯”。

    当他感觉更好的时候,他会成长得更好。

    那么孩子跟老人生活,到底会影响孩子哪些方面呢?

    1、独立性差。

    说到独立性的培养,家长必须要让孩子们自己的事情亲自动手,甚至还要让孩子帮助家长做一些事情,然而老人带孩子,多半会给孩子打理好一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们习惯了这种生活,到了幼儿园以后,他们会缺乏动手能力,根本没有独立性可言!

    2、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

    父母经常不在身边,长期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加上爷爷奶奶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会让孩子过度依赖,当爷爷奶奶突然不在身边的时候,会让孩子产生焦虑的心理,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因此就会出现焦虑不安,大哭大闹的现象,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3、体质变弱,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

    大家都知道,孩子需要长时间的睡眠才有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不管是身高、身体素质、还有抵抗能力,都跟充足的睡眠有一定的关系,然而老人的睡眠时间却很短,孩子长期跟着老人就会和老人养成一样的作息规律,很难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

    那么,隔代教育真的没有办法解决吗?

    答案是:并不。

    首先,寻找合适的平衡点。

    祖辈在养育宝宝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得适度。父辈也是如此,要权衡自由与规则之间的界限,不能给了自由而缺乏规则。否则,没有规则的环境并不能帮助宝宝获得更好的发展,相反,一个缺乏规则的环境反而会带给宝宝更多的不安全感。此外,祖辈和父辈之间很容易争抢宝宝的爱,出现亲子嫉妒的现象。宝宝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任何人。因此,无论祖辈还是父辈都要冷静地看待宝宝,积极创造机会,让宝宝有更多的机会尽可能多接触家庭里其他的成员,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其次,承担必要的责任。

    年轻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尽量多抽时间与宝宝在一起,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对宝宝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宝宝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这种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宝宝可能变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和人群缺乏信任,并且,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他也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让父母头痛不已。

    最重要的是两代人统一思想认识。

    由于出生与成长的环境和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两代人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自然也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年轻一代可能更注重宝宝智力培养、个性发展,他们往往会更多地向宝宝传递知识,给他更多自由,让他自由探索;而祖辈们则更看重道德教育,可能就会给宝宝更多的约束。在教育宝宝的事情上,两代人要尽量平心静气多一些沟通,只有统一认识,才能避免在宝宝面前暴露分歧,防止他利用这种分歧要挟父母或者祖辈,引发更多的问题。父母们最好尽量多向祖辈请教,多一些温和的沟通,而祖辈们最好利用各种渠道多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

    无论是陪睡、陪玩,还是其他的陪伴方法,良好的亲子关系就在于这些生活细节的累积。

    爸爸妈妈们,放下手机、放下工作、放下繁琐的世事,真正的陪伴不一定是要长时间的相处,而是哪怕只是睡前十分钟的一次交流,认真地关注眼前的孩子,真诚地接纳和赞赏,全心地融入他的世界。当孩子重新感受到你真诚的关爱时,你才能走进了孩子的心。

    2024-05-30 查看全文
  • 育儿在中国是一个常热话题。生孩子容易,养孩子不易。现在的养娃成本实在太高:住房、课外活动、饮食、旅行等等都是大家主要的考虑因素。住房、教育、如何陪伴孩子等等,是中国不少妈妈们见面时经常会聊的内容。那么,这位独立带三娃的犹太妈妈成功培养富豪的故事或许能给中国妈妈们一点启示。

    犹太妈妈如何面对三个孩子的养育问题?

    作为一个有着犹太血统的中国妈妈,沙拉的前半生很艰难,三段婚姻给她留下了三个孩子,最终却都需要靠她一个人来抚养孩子长大。苦难却并没有打倒这位母亲,曾经的她是一个典型的保姆型母亲,无论多忙多累,都不让孩子动一下手。在移居以色列后,这位母亲改变了原来大包大揽的教育方式,将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的教育精华融合在了一起,自创了“特别狠心特别爱”的教育法则。

    1、外语学习启发

    妈妈带着孩子远离从小生活的故乡中国,去到了犹太故土。在另外一个语言环境中,用心培养孩子外语,使他们同时掌握几国语言。犹太孩子积极学习外语的信念就是:“会说几门外语,你就具有几个人的价值。”因为语言的不同绝非只是单词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表达方式不同。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是更多的是引领启发,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铺路划线。

    2、特别狠心特别爱

    沙拉很爱自己的孩子们,从最初让他们十指不沾阳春水,到最终接受犹太人的教育思想,让他们为自己努力。杰瑞不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沙拉让贪玩的杰瑞退学去面包房当学徒。最终杰瑞自己不想一辈子只是做个面包师,自己要求回到学校,开始好好学习。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沙拉又让两个儿子都回以色列服兵役,因为在部队的出色表现,后面才有他们社会上更出色的成长。

    3、和孩子一起成长

    沙拉在培养孩子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成长。最初沙拉在上海的时候,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到以色列也只是一位普通的妈妈,美食小贩,她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在积极的学习。她开餐厅,为以色列政府多部分进行义务翻译,帮助了众多在以色列的华人。如今的沙拉儿孙满堂,却并没有在家忙着带孩子,而是写书,讲座,做义工,生活丰富多彩。

    4、孩子要学会自己养自己

    在以色列的家庭中,他们一直推行着有偿生活机制。让孩子自己赚钱来养自己。沙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变,让孩子帮忙去买春卷六毛钱一个批发给孩子们,然后让孩子们自行加价卖出,所获利润属于孩子自己的。如果不喜欢卖的话,也可以选择在家包,所获利润相对会少。三个孩子就在沙拉这样的条件下经历过挫折、失败和被拒绝,他们也慢慢地从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也知道了金钱的重要性。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财富教育。他从劳动中体会到钱的来之不易。

    5、延迟满足是需要的

    沙拉说:“好的家庭教育总是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是愚蠢的行为,”超量满足“则是对孩子施加软暴力。”沙拉有这样一个故事,她的女儿在16岁生日的时候想点一杯橙汁,但是沙拉并没有给她点。把孩子气消了,沙拉才平静地对女儿说:“妈妈不是买不起橙汁,但是如果你要的任何东西,妈妈都会满足你,你会当成是一种习惯,习惯于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可是,社会上的每个人并不都是你妈妈,他们能给你所想要的一切吗?”是家长一定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因为你现在无下限地满足他,但是到了社会上,是不会有人去时刻满足她的愿望。

    6、不要做满分的父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把什么事都帮孩子做了,做一个满分优秀的父母,但是沙拉之前也是这样,直到他的邻居大婶说了话。“别以为你生了孩子,就会做母亲,你这样是在害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员,他们有责任负担起力所能及的事,分担大人的负担。”也是这样的一番话,让沙拉警醒,让孩子开始承担家庭的责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发现孩子们的表现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自己会独立地去解决问题。这让沙拉很欣慰。

    犹太妈妈的教育小故事:

    1、“选梨的故事”

    她带着孩子到农民的小摊上买梨,她让自己的三个孩子每人都挑一个上面有疤不能再存放的梨,她自己也挑了一个这样的梨。孩子们很好奇,问道:我们为什么不能挑选好一点的。她说,那些好一点的梨还可以再放几天,可是上面有疤的过了今天可能就坏了,农民们又吃不了,只好倒掉,我们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我还会买一些好一点的梨,但是这个梨我们今天就把它吃掉。沙拉认为,母亲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母亲是孩子行动的榜样。

    2、“一百元的故事”

    两个儿子十几岁的时候,结伴出去游玩。她给了每人一百元钱,叮嘱他们记好钱的号码,做好万全准备。结果,买车票的时候遇到奸诈之人,收了钱却不给孩子们票。两个孩子没有哭闹着打电话找妈妈,而是直接打给了警察,告诉警察自己的钞票就在卖票人的钱箱里,并且报出了准确的号码,问题迎刃而解。而当警察问到还有什么要求时,他们却摇摇头,拿着票开心地出发了,因为惩罚坏人不是目的,时间成本非常可贵,自己的快乐更加重要。

    这位妈妈认为教育孩子要有同理心,很多事情只要从儿童的本位出发,设身处地的思考,教育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并且老师或者父母本身也要有自己的坚定立场,不要过分苛责,也不能一味溺爱,更要时时提醒自己保持学习,成为孩子的生活榜样。她的很多教育智慧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2024-05-24 查看全文
  • 孩子会在特定的年龄段进入叛逆期,并在叛逆期出现不同以往的叛逆行为,甚至有打父母的情况,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父母应该立即制止孩子的行为,控制孩子的情绪

    14孩子打妈妈后如何处理?

    1、不要“以暴制暴”

    如果孩子对家长动手了,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冷静下来,然后温和处理。可以放孩子冷静一会,让大家都有一个缓和的“平静期”,既让他看到家长是如何处理生气情绪的,让他知道不是所有的生气的方式都是大呼小叫,也可以是平静的。同时也需要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来消化他的情绪,等孩子发现没有了发脾气的理由,自然会冷静下了。

    2、了解孩子打妈妈的原因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父母应该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通过询问孩子的心理、情感状况以及对父母行为的态度,父母才能破译孩子的行为。不管原因是什么,孩子都需要被理解和接纳。

    3、建立睿智的父母关系

    睿智的父母关系可以使孩子得到安全感,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父母的关爱和不懈的陪伴。只有在睿智的父母关系中,孩子才能培养出对家庭、父母的感恩之心。

    4、不要过激的对待孩子的叛逆

    不要对孩子的叛逆进行打骂,讽刺挖苦等过激的教育,我们要让孩子增加与同龄之间的交流,更加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心理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学会对人对事的客观观察,学会冷静妥善的对待自己的知识情绪,培养孩子的思想品质,这样才能顺利的帮她度过心理断乳期。

    14孩子打妈妈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因为孩子被家长们过度溺爱,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没有把爸爸妈妈当做他们的长辈,父母的权威性不足。

    二是跟父母学的,父母打孩子,孩子可能就会还手打爸爸妈妈,尤其叛逆期的孩子,这方面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是缺失父亲管教和父爱,父亲的严厉管教,在孩子的成长中是不能缺少的。慈母是孩子们成长的温床,严父则是孩子成长的指引灯。

    四是喜欢抱怨,有些父母气性大、刚烈,声音、脾气大,完美主义,控制欲强,有洁癖,常和丈夫吵架,有时也会无理取闹,在家中日常说话方式抱怨、批评、愤恨成分居多,刺耳、难听,就容易激起孩子的不满。

    14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

    1、一定要多包容,尤其是对于孩子的叛逆行为,一定要多些耐心,不能过分呵斥孩子,而且要以平等执行对待孩子,让孩子变得容易信任自己,才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2、应该积极的引导,尤其是引导孩子善于表达,不能碰到问题都闷在心里,不和父母、家人、朋友交流,就有可能会让自己的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越来越严重,只有积极的表达,14岁的孩子才能够慢慢的变得自信,变得学会沟通。

    3、应该多鼓励孩子,才能让孩子多正面的自我接受,而且要鼓励孩子学习的过程,当孩子表达得特别好,学习特别努力,成绩有所进步的时候多些言语上的奖励和安慰。

    4、不要抱有成见。预想青少年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们就越会坚持己见;父母若强行压制,那么一场大冲突在所难免。

    心理学家忠告家长说,实际上并不存在青少年行为的必然模式,也没有所谓的典型的十几岁少年。你的孩子长高了,长壮了,成熟了,你若不用有色眼镜看他,而是认为他生来就是这样,那么你的儿子或女儿就会按照已培养起来的行为方式去做,成为你的好孩子。

    6、不要盲目责怪孩子。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有一家人一向星期日早上9点钟做弥撒。一天,16岁的儿子却宣布他要晚起,不参加次日的弥撒了。他的父母本来可以大发其火,把此举解释为青少年对家庭和宗教的抵制。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孩子前一天为了学校的校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于是家人便把做弥撒的时间改为上午11点。

    7、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孩子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8、教导孩子承担责任:教导孩子承担责任,无论是家庭作业、家务还是自己的错误。当他们承担责任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2024-05-14 查看全文
  • 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都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做好引导。因此,家庭教育是否正确便格外重要。有些家长只追求结果,不在乎过程,忽视了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一旦等孩子独立后,学习和生活就都会变得一团糟。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第一、好习惯需要简单易行的开始。

    培养好习惯,需要一个好的开始,把计划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只要孩子做到了,父母就可以用鼓励强化这一行为,孩子成就感就会一点一滴增加。好习惯都是日积月累慢慢坚持下来的,一开始不宜将目标设置得过大过难。

    第二、让孩子体会到好习惯带来的好处。

    当孩子的行为在往好习惯上靠近时,我们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强化孩子正确的行为,比如“这次不用妈妈提醒就做好了!”、“玩具收拾得真整齐”、“这次做得比上次好多了!”孩子做完事情得到积极的反馈越多,越是能强化这一行为。

    第三、提高孩子的认识。

    培养良好的言行习惯,是做好孩子教育的关键。家长首先要培养孩子对习惯的认知,让他们了解好习惯对自己的重要性,只要孩子对习惯培养产生了主动认识的兴趣,自然会主动参与养成计划。坏习惯会让孩子得到许多教训,好习惯会让孩子更易走向成功。

    第四、持续的行为锻炼。

    坚持对孩子优良习惯的行为进行锻炼,让孩子自发主动地养成好习惯。不同的行为习惯需要不同的养成时间,家长要持续对孩子进行习惯养成的锻炼,才能让孩子终身受益。

    第五、环境是好习惯的土壤。

    你想让孩子养成什么习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帮助他,清除环境中的障碍,让孩子言行品行在环境中得到最初的熏陶。

    第六、适当的榜样作用。

    榜样作用会使孩子对好习惯有种心之所往的热情,愿意为习惯的养成做出加倍的努力,特别是名人和优秀伙伴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能产生很大的作用。

    家庭教育中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良好习惯?

    第一、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许多成年人有拖延症,事情要到最后关头才匆匆忙忙去做,那是缺少了“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凡事赶早不赶晚”的意识。这样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从而养成从容的心态。比如,让孩子完成功课之后再去玩耍,当天的事情尽量不拖到第二天。

    第二、自省的习惯。

    每个人都需要自省。通过自省,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而改进,就会不断进步,日臻完善。告诉孩子,犯错不要紧,但是不要重复犯错。要求孩子有错必改的关键是培养孩子自省的习惯,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

    第三、控制情绪的习惯。

    不要以为孩子小,想哭就应该哭,想笑就应该笑,想发脾气就发脾气,其实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生的事。孩子的情绪要有宣泄的空间,也要有调节控制的习惯。比如孩子遇到难题,烦躁了,告诉孩子遇到困难,发脾气没有用,不如先去做点别的轻松的小事,让心平静下来,再回头解决问题。

    第四、自己事自己做的习惯。

    独立自主的孩子,走到哪儿都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有自己的判断力,能够在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于别人。要不断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这样,当有一天该放手时不会过于担心,孩子也不会充满恐惧。

    2024-05-1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