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答 > 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

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

提问者:匿名| 428次浏览| 2024-05-25
我要回答

我来帮他解答

收起解答框

0/1000

您的回答审核通过后将获得:系统奖励5 积分

已有1条答案

学会长大
回答数:1 2024-05-25 08:31:58
赞 99

家风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大的,所有高素质的人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家庭的教育方式除了吸收现代家庭教育的优秀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每一代长辈的言传身教,也就是我们说的“家风家训”,只是大部分现代家庭都没有形成文字的训条。

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

1、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2、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压有才华的官员,很多有识志士被关进牢里。政局混乱,民不聊生。有一位少年名叫陈藩,从小立有大志,决心长大后为国效力,为天下百姓谋福利。他独自住在一个小院里,每天闭门读书,其他什么都不管,就连自己的庭院和房间都懒得收拾。

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看他。见陈藩住的房间乱七八糟的,薛勤不禁皱起眉头问:“年轻人,为什么不把房间打扫干净再接待客人?”陈藩昂起头,不以为然地回答:“男子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做打扫房间的小事?”薛勤虽然为陈藩年少就有澄清天下之志感到敬佩,但他很不赞同不爱整洁的理由,反驳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藩一时无言以对,内心受到强烈的震动。他明白了凡事要从小处做起,懂得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后来,陈藩在朝廷做了官,历任太守、太尉、太傅等职;从政数十年,清正廉明,刚正不阿,被世人誉为“不畏强御陈仲举”。

4、千万别耍小聪明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出自陆游家训。

陆游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为此他专门给子孙写了一段的家训。他告诉后代:孩子的品行应从娃娃抓起,有了好的道德操守,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认为,做人最怕小聪明,越是打小表露出聪明,越要多读经书,陶冶其性,厚其品德,高其心志。小聪明容易被聪明误。喜欢耍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做事很容易浅尝辄止。很多事情不仅需要聪明,还需要足够的坚持和耐心付出,才能取得成效,聪明的人可能就与此无缘了。

5、“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

吴国有名相陆逊,教子在仕途上要凭才华,“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一说,就是他的传世名言。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陆逊曾说“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他认为,如果孩子们真有才华,不愁不被任用。在陆逊代替顾雍当上吴国丞相后,他便拒绝为本家子弟走后门。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古代家训家规的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家族的有序和谐与繁衍发展,而其实际的教训功能,包括了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成为古代以礼为教的道德文化的重要成分,也成为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的保证。批判地继承、发扬这一极具特色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人的家教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尤其突出传统美德的教育,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经验,应当继承发扬。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家规的一些内容已经过时,我们要取其精华,有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