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答 >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散文名篇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散文名篇

提问者:匿名| 457次浏览| 2024-05-26
我要回答

我来帮他解答

收起解答框

0/1000

您的回答审核通过后将获得:系统奖励5 积分

已有1条答案

学会长大
回答数:1 2024-05-26 16:33:07
赞 99

从小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散文名篇

一、老舍:《四位先生》、《我们家的猫》、《五月的青岛》、《济南的冬天》等

二、巴金:《繁星》、《海上的日出》、《怀念萧珊》等。

三、鲁迅:《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秋夜》等。

四、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谈酒》 。周作人的散文集平淡冲和部分非常好。

五、朱自清:《匆匆》、《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六、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说北平》 等。

七、冰心:《再寄小读者》 、《樱花赞》 、《小桔灯》 等。

八、钱钟书:《吃饭》、《说笑》 等。钱的散文偏难,建议程度好的同学看。

九、丰子恺:《白鹅》 、《杨柳》 等。

十、沈从文:《时间》

十一、梁实秋:《孩子》、《谈考试》、《养成好习惯》等。 《梁实秋散文集

》、《雅舍谈吃》都不错。

十二、季羡林:《清塘荷韵》、《听雨》 、《漫淡散文》 等。

十三、汪曾祺:《故乡的食物》、《夏天》 、《冬天》 等。汪的《人间草木》和《知味集》值得推荐。

十四、张爱玲:《天才梦》、《论写作》 、《到底是 上海人》等。

十五、余光中:《听听 那冷雨》

十六、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我与地坛》 、《合欢树》等。

十七、龙应台:《目送》

十八、张晓风:《我喜欢》、《初雪》、《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等。

《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上学的时候已经读过,现在再读,更有一番体悟;忍不住为作者精妙的文笔而拍案叫绝,更为文中所表达出的父子亲情而潸然泪下。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至徐州,和父亲一道回乡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返回北京上学,父子在浦口车站送别的情景。

关于《背影》,作者曾经这样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段话将《背影》的成文因由,叙述重点和行文风格和盘道出,是理解该文的关键所在。

《背影》,一千三百余字,篇幅短小,却具有历久弥新,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现在的散文,动辄五千多字,浩浩荡荡,似乎不写长篇,显示不出作者水平;更有部分网站和杂志对散文投稿,有不少于三千字的荒唐要求。笔者初设文坛,也曾深受折磨,无所适从,现在读《背影》,不觉汗颜不已!

读了《背影》以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第一个感受:表现了人间的至情——真挚的父子之情。

这会总感情表现的细腻、真实、深刻。父子间这种真挚的感情,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从捡定座位、千万叮嘱;从亲自去买橘子。都体现了父亲的爱。

各种事情,都是极其平常的,极其琐细的,但从中表现出的感情,却是极其珍贵的,它使作者经久不能忘怀,读者读后,也不能不为之感动。

第二个感受:全篇用白描的手法,艺术技巧极为高超。不借助比喻, 堆砌辞藻,以朴实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读者眼前。

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则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第三个感受:文章的语言朴素、简练。语言与其他有些不同,它没有做作之气,也不重修辞,而是用朴素自然的文字,表现了真切的内容。全文除了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外,全是叙事,叙述得清楚明白、自然恳切。

全篇一千五百字,很少形容、修饰的东西,连生字难词都很少,回忆十年前的往事,老老实实的叙述,真情实感自然的流露出来。《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

第一次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车站送别,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做了具体的描绘。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

第四次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

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