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答 > 古代教育孩子的方法

古代教育孩子的方法

提问者:匿名| 572次浏览| 2024-05-30
我要回答

我来帮他解答

收起解答框

0/1000

您的回答审核通过后将获得:系统奖励5 积分

已有1条答案

学会长大
回答数:1 2024-05-30 11:21:56
赞 99

古代的教子手段其实非常多样,古代的很多父母都把家教当做是终身事业,其教育方法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现代家长去学习的地方。这里就有一些古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加完善我们自己的教育方法。

古代教育孩子的方法

中国自古以孝立天下推崇家和万事兴,一贯营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氛围,至今看来仍蕴含着极大的智慧,看一看古人们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吧。

一、笑意批评,幽默风趣

有些人教子,严肃认真,循循善诱;有些人教子,则是诙谐幽默,略带点佛系,这个人就是陶渊明。陶渊明可以说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一篇《桃花源记》冠古绝今。作为大文豪,孩子们是否继承了他的优秀基因?我们来看看他的《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看来,陶渊明的五个娃儿不怎么让人省心啊:阿舒懒到不行,估计天天在家葛优躺;阿宣快十五岁了,也无心向学;阿雍阿端都十三了,还连六和七都数不好;小儿子快九岁了,却是个小吃货,每天就只会去找梨子栗子吃。面对这五个活宝,陶渊明是又好气又好笑,感觉如果天意真如此,那还不如喝酒算了。

难道陶渊明就那么不重视教育吗?那肯定不是,从他写的另外两篇《命子》及《与子俨等疏》可看出,他虽然退隐山林,淡泊名利,但对于下一代的成长还是有所牵挂,对孩子们的学习、为人处世都是有要求的。

孩子们莫非又真如陶渊明说得那么不堪?那倒也未必,都是正常的孩子,怎么可能十三岁了还数不清六和七。估计当爹的是被气到了,才这么无限放大熊孩子们的缺点。只不过面对孩子的教育,陶渊明的心态比较好,能带着笑意、以戏谑的口吻去批评他们,半是怜爱半是责备,一个慈爱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哎,孩子的教育问题看来也是个千古难题哟。

二、勤勉治学,力求长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句话放到任何一个年代都是行得通的。对于子女的教育,不少诗人都是抱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勉励孩子认真做学问,求知求上进,万不可虚度光阴,荒废人生。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是陆游写给小儿子陆聿的,彼时的陆聿二十出头,正值青春年少,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人生大好光阴应该用来做什么?陆游用浅显易懂的四句话,满怀一腔父爱,教导儿子:古人做学问,从来都是全力以赴方有成就,从年少便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夯实基础,并且要持之以恒,莫让美好青春白白浪费,付诸东流。

最后两句传世佳句,陆游更是告诫儿子,切不可死读书,只会纸上谈兵,而要注重“躬行”,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勇敢去尝试去实践,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将书本的知识真真切切转化为自身本领,才能受用一生,成就一番事业。

陆游生于两宋之交,一生仕途跌宕,在宦海中浮浮沉沉,但一直笔耕不辍,坚持创作,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本身就是刻苦做学问的人,因此,陆游对下一代的教育,也是从用功学习、坚持不懈的理念出发,对孩子寄予厚望,期盼孩子如自己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学习,还得做到付诸实践。可谓是,有书长伴,精神富足;勤勉治学,家风长存。

三、“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子不教,父之过”,古人是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立德立规,注重品行,言传身教……下面还有一些古人的教子箴言,分享给各位家长:

1、修身

诫子书(节选)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解析:诸葛亮在这首教子诗中要求儿子在宁静简朴的生活中修身养性,并告诉儿子,过分安逸舒适的生活会消磨人的意志,而急切躁动的性格也不利于陶冶性情。

2、读书

符读书城南(节选)

韩愈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解析:这首诗是韩愈写给在长安城南别墅读书的儿子韩符的,既指出读书之重要,又指出勤读之可贵。

3、实践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解析:陆游在此诗中不仅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更强调了将书上的知识用于实践的重要性。

4、名利

闲坐看书贻诸少年(节选)

白居易

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

劝君少求利,利为焚身火。

解析:白居易在诗中把“名”“利”比作“锢身锁”和“焚身火”,劝导年轻人要廉洁做人,不要追名逐利。

古人教育孩子,给孩子启蒙的教材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也是最广为人知的,是我们通常说的“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其次,古人常常使用的还有“小四书”,指的是《名物蒙求》《性理字训》《历代蒙求》《史学提要》这四部书。

这些以及其它教材不仅在历史上影响巨大,就是在今天,仍然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三字经》:蒙学之冠

宋·王应麟编写,后人又加以修订。

古人云:读《三字经》以习见闻。

全文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句句押韵,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蒙学教材,堪称“蒙学之冠”,被誉为“千古一书”。

二、《百家姓》:便于日用

北宋初年杭州的一个书生编纂。

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古人云:读《百家姓》以便日用。

儿童记下这几百个姓氏,比背诵“大狗叫,小狗跳”之类的儿歌,实用价值要大。

三、《千字文》:文采斐然

南北朝时,梁·周兴嗣编写。

《千字文》被公认为世界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识字课本,比唐代出现的《三字经》和宋代编写的《百家姓》还早。

古人云: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千字文》文笔优美,辞藻华丽,句句押韵,朗朗上口,而且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可谓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

父母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子女的成长,即在教育子女时最好的方法是“顺应天性”“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根据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引导,使孩子以自然的方式成长,避免出现早熟或晚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