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答>如何解决自卑心理问题

如何解决自卑心理问题

351

  • 孩子自卑的原因之一就是觉得自己某方面没有别人的好,有些是天生,没办法改变,有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的,家长要引导孩子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发现孩子的优点,多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如何解决孩子的自卑心理问题?

    1、悦纳不足

    自身缺陷、家境不好,要悦纳。有的不足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但可以坦然接纳它,与其和平共处,可以让自己在其他方面变得更优秀,以此扬长补短。父母应多给予爱的支持,常听孩子建议、多给孩子陪伴,别让他们内心感到孤单。

    2、增强孩子的成就感

    孩子性格的内驱动力,是来源于孩子本身。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帮父母做家务,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还会让孩子有家庭参与感。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在心里得到了成就感,体会到自己是这个家庭成员的一员,自己是可以为家庭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多做有挑战的一些事情,自信心源自于成就感,而成就感就源自于不断的努力和尝试。

    3、帮助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学会心理补偿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长处与短板,而孩子容易产生自卑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他过分放大了自己的缺点,因此家长希望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让孩子知道自己也是有属于自己的发光点的,不只是一昧的去贬低孩子,也可以给孩子提供多一些能够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借此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要让他懂得正确看待自己的劣势,扬长补短,努力改进缺点,保持优点。

    4、 鼓励孩子参加活动,支持孩子表现自己

    孩子自卑不敢和别人竞争,不敢接触生人,也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怎么办?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在家可以搞一些小比赛,朗诵诗歌,唱儿歌,支持孩子表现自己,勇争第一。

    5、陪伴孩子一起

    在孩子碰到棘手的事情时,家长最好陪伴孩子一起度过;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可以给孩子们进行细致的解答,并教会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陪伴孩子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

    孩子有自卑心理的原因:

    1、经常数落打压孩子

    有的父母经常数落孩子笨、蠢,像一头猪,嫌弃孩子没出息,什么都干不好。当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与鼓励的时候,父母往往打压孩子,他们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努力。时间久了,这些负面的心理暗示就会成为长在孩子身上的标签,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一定是不够好的那一个。

    2、总是拿别人的优点和孩子比较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有的父母总爱对孩子说,你看谁谁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听话、如何如何懂事、成绩如何如何棒,你再看看你自己……这一类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看到不到孩子的努力,极大地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再怎么努力父母也不会满意。

    2024-04-29 查看全文
  • 家长苦恼初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这种心理问题的发生若对孩子不管不问,不采取相应的家庭教育方法的话,只会让孩子的成长道路越走越歪,所以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去解决这种问题。

    如何解决初中孩子的心理问题?

    1、亲人疏导,调整心态

    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老师、同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妨让他们的亲人来帮助疏导。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遇到烦恼,向自己的亲人倾诉一番后,因为得到了亲人的支持和关怀,抑郁之感会烟消云散。

    2、多关注,及时鼓励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正在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认知,他们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这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心理状态。如果孩子对考试有强烈的期望,家长应该及时鼓励他们。

    3、自我激励,增强信心

    当中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教育他们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自己以前成功的事例不断鞭策自己,以积极、乐观、愉快的情绪对待困难和挫折。相信“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这样,在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心支持下,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4、情绪稳定,充满朝气

    与人友好相处。情绪稳定、乐观,表现适度、易控,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而不做奴隶,不为一时冲动而违反守则规范,不为学习的困难而焦虑重重;心境始终活泼。开朗、稳定、豁达、充满朝气;不仅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老师、长辈尊敬。有礼貌,对同学信任,对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要同情、尊重。爱怜,热心帮助。

    初中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

    类型一:焦虑、紧张状态焦虑状态常表现为持久地出现强烈的担心、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类初中生较常见的情绪问题。这些学生总是诉说内心的烦躁不安,他们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无故地担心亲人遇到伤害或一去不复返。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等。

    类型二:人际关系紧张在人际关系方面,调查提示,有22.45%的中学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这些学生给人的感觉缺乏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等。

    类型三:心情不良这也是当前初中生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心理卫生问题。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于我们的初中生来说,物质上已经没有什么不能满足了,然而,这却更显得心理的空虚。有的学生表现出对人生倾向于悲观主义的态度,心情低落;有孤独感;易伤感;倾向于看到人生、社会的阴暗面,常常感叹社会不公,对生活中积极的一面估计不足;有的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消极情绪、抑郁心境,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类型四:孤独心理。一些初中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2024-04-30 查看全文
  • 小学生由于学习生活出现了自卑,一般表现在1不与别人沟通,2见人不说话或不理别人,3做事没有信心等,出现了如上情况,作为家长或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多鼓励,树立自信心,阳光做事。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小学生怎样克服自卑心理的相关内容。

    1、自我调节心情

    家长或老师教育孩子要学会自我调节心情,保持乐观,高兴的心态,心情好,做事更有信心。

    2、发现闪光点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长处即闪光点,如书法好,唱歌好,声音动听等,利用孩子的闪光点,不断地鼓励其发扬长处,做事更有信心。

    3、交朋友

    出现了自卑的孩子,作为家长或老师要时刻关注孩子,注意让孩子走出去与同学交朋友,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克服自卑心理,慢慢恢复活泼可爱的性格,同时鼓励其多与人交流,广交朋友。

    4、亲近大自然

    孩子出现了自卑,那就要引导孩子,走出家门,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自然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顿时,心情好转,自卑感会烟消云散,不复存在。

    5、与同学一起交流

    同桌,同学,可以一起交流,各抒己见,讨论不懂的问题,完全是轻松的没有压力的,这样,自信心回来了,自卑感消失了。

    6、融入集体生活

    集体的生活是温暖的,融入集体生活,人人为集体,集体为人人,平等对待,共同参与,自卑的孩子没有压力,共同进步,自卑感就不复存在。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有小小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多表扬,孩子信心百倍,积极性明显提高,做事会更细心,克服了自卑感,一切顺利了,学习成绩提高了。

    2024-01-03 查看全文
  • 现如今,很多年轻父母都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选择困境,在生存压力下不得已把孩子交给老一辈人教育,这就导致出现了很多“隔代教育”的现象。和亲子教育不同,隔代教育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家长一定要注意。

    如何解决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隔代教育的现实警钟:错误的爱,竟会导致自闭症?

    《中国教育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以妈妈的视角,描述了孩子如何因为外祖父过度保护而有了自闭症倾向,又被妈妈艰难治愈的全过程。文中的妈妈以为,让退休的父母来照顾孩子,既可一解老人思孙之苦,也能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呵护,还能让自己腾出精力拼事业,一举三得。在最初几年,父母不辞辛苦照顾外孙,孩子健壮成长,年轻父母安心打拼,这个三赢计划似乎达成很完美。然而到了小明四年级时,妈妈发现孩子有自闭症倾向。起因是二年级的某一天,班主任偶然讲课拖堂,外公冲到教室里,骂了老师并拉走小明。外公认为保护了外孙,却不知外孙从此以后被同学孤立。

    班主任说:“小明和其他同学相比,身上有非常明显的隔代抚养的特征:内向、寡言少语、不合群、不自信、注意力不够集中等。”老师给出建议:“最重要的是不要和老人住在一起。”妈妈忍痛把父母送回老家。从此把工作外的几乎所有时间都给了儿子。空闲时候,带儿童书籍让小明与小朋友们分享。晚上陪他做作业,做游戏。临睡前陪他读经典,背英文。一年后,孩子终于慢慢恢复到健康活泼的状态。

    这么严重的情况虽然少见,然而被老人溺爱的孩子,自私、任性、大吼大叫的例子却比比皆是。至于老人不顾父母的禁令,偷偷给孩子吃糖、喂饭、买零食、打游戏更是家常便饭。更让很多父母气愤的是,每当自己想要管教,老人往往横加阻拦,最爱说的话就是:“他还小呢,大了就好了。”

    正因为此,才造就了越来越多的“熊孩子”。

    只需四招,轻松破局隔代教育之痛

    虽然隔代教育的确存在祖辈过分溺爱、过分关注、过分表扬、老人教育观念陈旧等缺点。但也要承认,隔代教育能帮助年轻父母腾出时间拼搏事业,能慰藉老人晚年时光,而老人特有的耐心陪伴,也是年轻父母无法做到的。

    最重要的是:无论是祖辈还是父母,都是望孩子好,希望孩子长大成才。而这就是破局隔代溺爱的关键。

    1、年轻父母占主导

    凡是隔代溺爱严重的家庭,肯定是父母缺位,所以祖辈才会补位。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薛立新说: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缺少父亲的照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没有母亲的关心,会使孩子缺乏幸福感和亲切感;以上两者的任何一方缺少都会使孩子在前途的选择、人际关系的沟通上产生障碍。所以父母要利用碎片化时间,尽可能多地陪伴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的需求,引导孩子的成长。

    何况相比起老人而言,年轻父母都参加工作,文化程度比较高,接触面更广,接受能力强,更善于学习科学育儿观念。

    父母的陪伴更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广博见闻,增长知识。祖父母要甘居次要位置,把教育主导权让给父母,督促年轻父母多多陪伴孩子。并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育儿观念,以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

    2、良好沟通很基础

    换成婉转的方式沟通,效果会好得多。比如见到奶奶追着孩子喂饭,年轻父母不妨先夸赞一句:“妈您辛苦了,先歇会儿。”再用鼓励的语气说:“我们看宝宝能不能做到自己吃饭。”

    奶奶一定会停下手,充满骄傲地说:“我孙子肯定行。”宝宝也一身干劲地自己吃饭,证明已经长大了。于是目的达成,过程其乐融融。

    或者反向利用老年人迷信微信的特性,三天两头在家族群里发《XX专家表示应该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XX专家指出孩子这样做更聪明》……很快你就会发现,那些你死活也讲不通的道理,已经被奶奶自发自动地贯彻,并充满优越感地向她的老伙伴们炫耀了。

    3、统一战线是关键

    父母最崩溃的事情是什么?就是熊孩子闯了祸,你高高举起了巴掌,爷爷奶奶闯过来抱走了孩子,还急赤白脸的骂你:“你小时候不也这样?我打过你么?”于是前功尽弃。

    家庭教育中,统一战线很重要。

    因为孩子天生会趋利避害,知道如何利用长辈的溺爱获取不合理要求,知道如何利用长辈的心软逃避惩罚。所以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每个家庭一定要选出一个三观正的爸爸或者妈妈承担主要教育角色,在是非问题上给与孩子以正确引导,合理奖惩。在这过程中,老人们尽量不要干涉年轻父母的教育方式,年轻父母也要照顾下老人的心理感受,不要太过激烈。如果实在需要严厉管教或者老人总是忍不住出手关涉,不妨把孩子带到外面一个安静的角落,充分予以进行管教,并等到双方情绪都平静后再回到家里。

    相信只要经过一段时间持续教育,一定会达到好的结果。

    4、每周给老人放个假

    每个周末,是我和孩子的亲子时间。我和老公会带上孩子,去大型游乐场玩耍,去博物馆增长见识,甚至去远一点的地方旅游。这些,是爷爷奶奶无法做到的。

    孩子天生喜欢这些新奇的感受,所以他热烈地期盼着每周的亲子时光。也就在这完全属于父母和孩子的快乐玩耍中,很多价值观、生活习惯、礼仪规矩潜移默化地被灌输给孩子。

    而被放假的爷爷奶奶呢,这天他们不必卡着点急急忙忙去接孩子,也不必小心翼翼照顾全家的口味做饭,更没有人指责他们这里那里做的不对。他们想收拾家务也好,想找老姐妹老兄弟聊天打牌也好,可以尽情享受自己的自由时光。

    于是一天下来皆大欢喜,大家也更有干劲开始新一周的生活。

    对孩子一生来讲,个性品质,性格形成的关健期在0-6、7岁,如果这个阶段的儿童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与父母沟通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任凭“隔代亲“泛滥,就会对其身心造成很不利的负面影响。

    首先,过分溺爱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的不良个性。

    自我中心就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老年人特别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子孙女容易迁就,溺爱,特别当孙子孙女是独生子女时就更加顾忌,怕出差错对不起儿女,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来来依着孩子,保护孩子把孩子在核心位置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犯错也不及时纠正,还常常满足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形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全家人服务于他,一但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生气,大发脾气,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的极为自私、胆小娇气等不良个性,使得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其次,隔代教育过分保护扼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孩子的依赖性,易使孩子变的更加娇气。

    在家庭中隔代家长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隔代家长种种做法,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已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祖辈们的包办代替只是短暂的这种怕孩子吃亏怕孩子摔倒的心理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包办代替不可能代孩子做一切事,包办孩子的一生,孩子未来的路很长需要自己去体验和尝试,相反这种包办一切,只会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

    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较慢,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

    由于隔代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年代与孙辈们所处年代在时间上跨度大,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处于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各时代的经济差误不同,地位不同,时代给予各人的压力不同,他们在对子女如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目前很多新兴时尚事物,隔代家长们很难接受,也很难学习例如电脑已普及化,但隔代家长对此看法不一由于自已不了解,又得很难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得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变少了。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当不出格,而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这样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在“隔代教养”中,老人扮演什么角色?

    虽然“隔代教养”意味着老人一定会参与孩子的教养,但根据其主导性的多寡,又可以分成三种模式:

    第一种:父母主控、老人辅助的教养模式。

    坚持这种联合教养模式的家庭,无论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是多是少,在涉及到抚育、管教孩子的问题上,都是由父母主导的,而老人多是秉持孩子父辈的原则,做些辅助性的教养工作。

    儿子儿媳上班时,我就帮着带孩子,等他们下班了,就没我什么事了。平时,孩子学什么、看什么书、玩什么游戏,这些我都不管,都是儿子儿媳陪着玩,我要么去干点自己的事儿,要么就在旁边看着,等他们上班去了,我偶尔也学着跟孩子互动。有时候,我拿不准的事就跟儿媳沟通,但我有经验的地方也会跟儿子儿媳说,都是为了孩子好,就商量着来,倒是没什么矛盾。

    第二种:老人主控、父母辅助的教养模式。

    坚持这种联合教养模式的家庭,孩子的教养问题多是由老人完成的,父母不直接参与或不主要参与抚育、管教孩子,父辈的育儿理念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体现较少。闺女和姑爷工作都忙,这孩子从出了月子就一直是我在带。平常,也就是发烧感冒了管一管;要么就是放假的时候,爸爸妈妈带出去玩玩。这以后要是上幼儿园了,接送肯定也还是我的活儿。

    第三种:单纯由老人教养,父母基本不参与。

    这种教养状况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异,多数情况下,孩子可能并不与父母一起居住。孩子的抚育、管教基本上完全由老人完成,教养孩子的过程单纯体现老人的意志。

    我家泽泽一岁断奶以后,就跟我回老家了,他爸妈在外地上班,一个月回来一趟。平时,就是我带着孩子,只要天气好,我就带孩子去植物园里逛逛,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会儿;我也给孩子看绘本、讲故事,孩子一岁半的时候,我给报了个早教班,也都是我带他去上课……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应充分认识其存在的问题使得现有的家庭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

    2024-05-29 查看全文
  • 现在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有些孩子甚至在读小学的时候就有了手机,开始接触互联网。孩子的自制力较差,相比较成人来说,更容易出现沉迷手机的问题,尤其是互联网上一些形形色色的内容,会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带来影响。

    如何解决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

    1、同孩子谈谈心,告诉孩子可以观看哪些节目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就要静下心来同孩子谈谈心,多倾听孩子,鼓励他发表自己的观点,孩子会更愿意表露自己的内心。

    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当孩子存在沉迷于手机世界的情况时,父母就应该要反思一下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了,如果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良好,那父母就应该去跟孩子沟通,尝试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是否有什么困惑,要跟孩子处于同等的位置,要亲近孩子,这样,家长说的话,孩子才能听进去。没有这个基础,就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

    3、家长以身作则,做好行为榜样

    在孩子面前应少玩手机,不应把孩子晾在一边,多陪陪孩子一起玩耍,做做有意义的事情。榜样的力量很重要,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学会珍惜时间,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4、设定规则

    所有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是没有能力改变这样的社会规律的,那么,让孩子适当接触手机,了解网络,从好的角度来看,是可以帮助拓宽他的视野的,但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就需要提前和孩子拟定好规则。

    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有哪些?

    1、孩子缺乏有趣的爱好

    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较大,除了学习之外,很少能去挖掘自身的爱好。当一个孩子爱玩手机时,其实是因为手机更有趣,他可以处在一个舒适的环境,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如果除了手机之外,孩子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就不会那么沉迷于手机了。

    2、父母在家总是玩手机

    父母做什么,孩子就学什么,如果父母经常在家里拿着手机不放手,整天打游戏、看电影、电视剧,那么孩子必然会对手机产生兴趣。会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也会学着去玩手机。

    3、孩子没有足够的陪伴

    这种缺失的陪伴并不是指时间上的不足,家长没有给孩子足够的高质量陪伴。如果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孩子的快乐与忧愁,没有去了解孩子心底的烦恼,就很容易让孩子从内心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这就会导致孩子转向其他东西,来获得心理上的慰藉,而手机,会时时刻刻给他们反馈,也就成了孩子们最好的陪伴者。

    孩子沉迷手机的坏处有哪些?

    1、使孩子性格变得孤僻

    很多小孩子喜欢玩手机,长时间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而且不喜欢和人沟通,不喜欢去户外玩耍,长时间下去,只活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使孩子性格变得孤僻,不愿意与人沟通。

    2、耽误孩子学习成绩

    孩子的精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孩子经常玩手机,他们在脑海里会一直浮现各种动画的画面,即使在学习的时候,也总是心不在焉的,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些甚至是厌学。

    3、影响孩子身体健康成长

    手机对于小孩子的诱惑性非常的大,很多小孩子喜欢低着头摆弄手机,这样对于小孩子眼睛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孩子的脊椎在成长发育的过程当中,也容易使孩子的脊椎变形。另外,孩子长时间玩手机,会使孩子运动能力减弱,不喜欢参加户外活动。久而久之,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影响孩子成长发育。

    2024-05-16 查看全文
  • 孩子不听话并不是不可解决的问题,父母要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凡事都要跟孩子讲明道理,而不能用武力的方式让孩子屈服,这样做就能达到不错的教育效果。

    如何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

    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找出他们不听话的原因。然后,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例如,说服、启发、引导、激励、约束等方法进行教育。

    另外,要有足够的耐心,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叛逆的情况下容易激动,甚至会大吼大叫,这样对待孩子也是错误的。家长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可以坐下来与孩子谈一谈到底希望父母怎样做,必要的时候可以问一问孩子自己的缺点,然后自己也要及时改正。

    第三,在制定规则和处罚时,要让孩子参与其中,为他们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奖励措施,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最后,关键在于耐心和信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并严格要求自己落实教育。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够学会听话,健康成长。

    孩子不听话有什么原因?

    1、孩子对父母不满意。如果父母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不平等、不尊重。如果是父母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的话,在缺少父母关爱的情况下,孩子就会逆反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2、处理方式有误。如果你给予孩子的奖惩措施不合适,过于苛刻,或是缺乏准则和规矩,孩子可能会感到不公平,失去动力去听从你的话语。

    3、孩子进入叛逆期了,不太喜欢父母过度干涉自己的事情,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得不听话。

    孩子不听话的表现:

    1、拒绝服从: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对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抵触,不愿意遵守规则或完成任务。

    2、情绪波动:孩子可能会经历情绪上的波动,包括情绪不稳定、易怒或消沉等。

    3、挑剔:孩子可能会变得挑剔,对食物、玩具和其他事物变得更加挑剔。

    4、退缩:孩子可能会变得退缩,不再喜欢跟家人、朋友交往。

    5、独立: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独立倾向,希望自己做决策,而不是听从父母的指示。

    2024-05-15 查看全文
  • 孩子的厌学心理让许多家长感到十分头痛,许多家长采取不合理的方式应对,对孩子威逼利诱,甚至打骂,造成严重后果。孩子厌学有可能是很多种情况所导致的,所以处理的方式也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找到具体原因。

    家长如何协助孩子解决厌学问题?

    1、调整思维和沟通方式

    孩子厌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压力大”,当今社会,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考试制度,都在给孩子施压,孩子必须在小小年纪就学会如何疏解压力,否则他们就会变得性格暴躁、孤僻、软弱或焦虑。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家长不能随时关注孩子的压力值,在家庭生活中,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波动,孩子就会因过高的压力值而厌学。

    2、既要关心飞得高不高,更要关心飞得累不累

    孩子飞得高、飞得远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孩子飞得累不累。家长们可以扪心自问下:是否愿意让孩子用身心健康,来换取成绩?有的家长对孩子“鸡娃”式教育,虽说成绩上去了,但却给孩子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未来走上社会后的发展也不算理想,由此来看,只抓孩子的成绩,后果是得不偿失的。

    3、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青少年自我评价的能力并不成熟,常常会过高估计自己,所以他们容易制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学习目标,经历多次失败的打击,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对此,父母应当客观评价孩子的能力,协助孩子把诸如考名牌大学这样的大目标,划分为各个阶段逐步实现的小目标,小目标的制定应该遵循孩子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原则,促使孩子在每个阶段目标实现的喜悦中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提髙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孩子有厌学问题的原因:

    1、没有学习兴趣

    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孩子的每一项技能都是通过探索学习而获得的,但由于父母的种种做法,影响并阻碍了孩子学习的本能。最后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没兴趣就会不认真学,不学导致成绩差,成绩不好更没兴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学习动机缺失

    学习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有的孩子无学习动机,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来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则是负动机,对学习有认知,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

    3、不良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生活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的信仰,观念,生活习惯等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父母的潜移默化。有些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关心不够,有的对孩子要求过高,提出许多无法达到的要求,有的父母离异使孩子失去温馨的成长环境。这些不良的家庭环境常常给孩子造成紧张的家庭气氛,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其产生程度不同的厌学情绪。

    孩子有厌学问题的表现:

    1、思想上厌学心理表现

    厌学的学生在思想上不是把学习当成是求知的课堂,而是把它看成是一种烦恼、负担和精神压力。他本不愿意学习,但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又不得不勉强去应付学习,即使人在教室,却心不在焉。这种思想上有厌学心理障碍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到较多知识的。

    2、行动上厌学心理表现

    当老师讲课时他没兴趣听,不是在跟别人小声讲话就是在做小动作;当老师向他提问时,他什么也回答不上来;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要么找出各种理由进行推诿和拖延,实在推诿不了的就敷衍一下。

    2024-05-15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