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自我管理
470
-
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小学生虽自控能力不足,但可塑性特别强,再加上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提升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很重要。
如何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1、家长以身作则,说到做到
比如答应孩子写完作业可以看20分钟电视,那在孩子完成作业后,就给他时间去看电视。答应要买的玩具、书籍、奖励,答应过带他去哪里玩,都要一一兑现,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承诺。你在要求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能自己去打游戏、看电视、翻手机,你可以陪在他身边一起学习,家长在生活中的示范作用对孩子非常重要。你的自控力好不好,孩子也都看在眼里,并努力去模仿。
2、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家长要分析孩子的合理需求,给予不同的延迟满足方式。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和珍惜。父母承诺的就一定要兑现,否则只有延迟没有满足,是达不到效果的。家长也要及时表扬,使孩子自我认可,精神得到满足。大量实验也证明,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越强,越容易成功。
3、积极鼓励
很多家长对鼓励孩子这件事也会表现得很吝啬,孩子有进步也不会去表扬孩子,其实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相反积极的鼓励会让孩子体会到成功,反而会更努力地去做相应的事情。因此,家长应仔细关注孩子,发现他们的进步点,哪怕是一点点,就要积极地去鼓励孩子。比如上网课这件事,昨天孩子玩手机了,今天没有玩,不管孩子听没听懂,积极地鼓励孩子,表扬他有进步,听到家长的表扬,孩子也会逐渐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专心地听网课了。
4、时间观念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也很重要,让孩子学会固定的时间完成固定的事情,比如几点收拾好书包,几点完成作业等等。您可以让孩子自己来规定时间,如果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便给予奖励,如果没有完成,就会处罚。当孩子完成了,便引导孩子挑战自己,昨天是一个小时完成作业,今天就挑战五十分钟,奖励更多。这样逐渐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也会越来越强。当然奖励只是一个手段,并不是目的,要让孩子逐渐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奖励,而是为了自己。
自我管理能力对孩子的好处:
1、学习观:为优质就业打基础
严密的管理制度,让学生形成了高效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在整个校园和班级中培养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同学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树立了的自主管理意识,学习效率高,成绩好,更为成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时间观:今日事今日毕
在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个关键点,就是及时。及时意味着今日事今日毕,遇到问题及时处理,遇到难题及时消化,遇到困难及时解决。不仅从根本上让每个孩子克服了自身的惰性,而且从整个学习过程看,也实现了学习内容的最优化和高质量。
2024-04-15 查看全文 -
如果你家恰好有一位行为粗鲁、毫无礼貌可言且自制力差的孩子,父母该如何介入引导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虽然种感觉往往是让人不舒服的,但是必须慢慢培养孩子耐心及学会等待的习惯。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自我管理?
1、为孩子制定明确的规则
那些觉得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想要什么就能马上得到什么的孩子,常常出现的情况是,一旦要求没得到满足就会拼命哭闹、大发脾气。父母只有让孩子理解在生活中存在明确的规则,他才能学会自律和尊重规则。而让孩子理解你制定的规则,并不能一蹴而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2、不要吝惜你的赞美
不管是铺床、餐前摆放碗筷还是让他和其他小朋友分享他的玩具,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很好,一定要表扬他,要对他遵守规矩的行为进行正面强化。
3、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因为没守规矩而感到难过,不要马上安抚他情绪的不适。其实,内疚感也是孩子学习分辨是非的必需要素。把它当做一个你教育的机会。
4、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表现出负面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感到了沮丧和无力。如果你能先期给予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工具”,他就会表现得更好,因为当他有了“工具”可以使用时,他就能够逐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每次都冲你哭喊、求救或者乱发脾气了。下面三种“工具”供你参考。
5、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当孩子到了能够理解一些道理的年纪,父母就应该给予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比如,你可以问他:“你想穿毛毛睡衣还是长睡衣?”“你想带哪种零食带到学校,苹果还是牛肉棒?”当孩子能够处理好这些小决定之后,父母便可以更进一步:如果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争吵起来,你不要一味地大喊“停下!”,而是可以问孩子:“这件事你有没有别的处理办法?”这时,他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不仅能更好地化解冲突,实际效果也会让你惊讶。
6、鼓励孩子尝试、再次尝试
父母帮孩子做事当然是更快且更不容易出错。但是父母也应该给予孩子独自尝试和练习的机会,不管是系鞋带、收拾玩具还是整理袜子。孩子在不停的尝试和失败中通常能建立起独立做事并且勇于探索的特质。
7、帮孩子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
父母鼓励孩子自己寻求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方案,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扩展认知和思考能力。比如,如果孩子问你应该怎么做某件事,你便可以反过来问他:“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这样的回应最终会给孩子信心,让他自己有能力把事情理出头绪。
2024-04-02 查看全文 -
要注意控制好情绪,等到真正冷静下来想清楚之后再执行,不要把过多的负面情绪展露在孩子面前。千万记住不要心软,有时候家长要学会狠心和放手,给他们一定的试错机会,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如何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1、要了解孩子负面情绪的原因
想要疏导孩子的情绪,我们就要先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了解了孩子负面情绪的原因,你才能对症下药,等孩子平静下来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跟孩子沟通,不管孩子说什么,不要打断,等孩子说完再表达我们的想法。
2、转移注意力
有的孩子在处理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家长可以用各种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孩子换一个环境,换一种心情来面对负面情绪,这样可以有效地排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3、对孩子的暴躁行为不再强化,也就是不过多关注他的暴躁行为
虽然先天气质有其特点,但孩子的行为还是可以慢慢塑造的,一些不良行为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改变。这里要说“强化”在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给孩子的关注、奖励、激励等行为其实都是对孩子行为方式的强化,强化带来的后果就是其行为结果的量变。
4、引导孩子合理表达情绪
有时候孩子发脾气,可能只是不懂如何表达情绪,父母要温和地引导,教孩子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如果你感觉不开心或不舒服,可以大声喊出来、哭出来,发泄完了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5、发现情绪背后的力量并加以引导
所有的负面情绪,它也都有自己正面的力量。那么我们家长不要总是看到负面情绪不好的一面,而且要看到它背后正向的力量。
6、倾听孩子心声
在倾听孩子心声时,要有同理心、同情心,并适当的给予孩子一定的安慰。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显得不耐烦或传递任何的坏情绪给孩子,不然会令孩子更容易暴躁、不安。
7、感受孩子的情绪,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情绪
情绪,其实没有好坏,我们都应该去跟孩子感同身受。虽然这对于家长来说很挑战。因为我们总想让孩子有好情绪,而远离坏情绪。也因此第一时间想到“消除”负面情绪。但如果我们想孩子拥有高情商,我们只有正视孩子的情绪,中立的看待情绪,才能引导孩子更好地处理情绪问题。
2024-03-26 查看全文 -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孩子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手机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想要完全禁止孩子接触手机等设备不可行也不现实。所以,家长要做的不是让孩子戒掉手机,而是让孩子学会合理的使用手机。
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手机?
1、做好共情是前提
当孩子出现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共情,不要带着情绪去指责孩子,让孩子感到和爸妈聊手机是安全的。孩子不回避与父母聊手机这个话题,并且可以畅所欲言,是家长引导、帮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的第一步。
2、重塑观念,避免禁果效应
手机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如何有控制地使用手机。所以对于手机的管理,特别是在家里的使用,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家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以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心态理性面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
3、制定公约,建立信任关系
当孩子意识到手机的管理很重要以后,家长就要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手机管理公约》。其实,这对家长是个更大的挑战——共同约定、共同遵守。
公约包括以下内容:使用的时段、场合、用途、功能及内容;父母及子女各自需要注意的事项;违反公约的惩罚性措施。公约制定后,就要完全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做。
4、多加陪伴,丰富生活
多带孩子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丰富他的课外活动时间。比如一起去书店看书,出去锻炼身体,出去踏青,出去走亲访友等等。只有活动活了,他才不会只是玩手机。
5、找到替代品
找到可以引发孩子好奇心的东西,给他讲有趣的故事,带小孩去户外探险、旅游、踏青的时候也可以附带上相关的小知识和故事。
和孩子一起记录经历过的趣事,培养对事物观察,思考的习惯,还提高了学习、分析、表达、沟通、逻辑思维等能力。
6、引导孩子利用手机探索新知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思维水平的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家长可以借助手机这一现代生活中的信息工具,与孩子共同探索未知,引导孩子利用手机做有益成长的事情,满足孩子探索世界、自我成长的需求。
7、以身作则
家长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学会放下手机,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陪孩子分散对手机的注意力,这对于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瘾非常重要。
2024-02-25 查看全文 -
教会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并不是直接就能看到结果的事情,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有淘气,自控力差的时候,但是如果坚持下去,迟早会看到结果。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1、帮助孩子培养耐心
没有人喜欢等待,何况是年幼的孩子。从发育学和神经学来看,等待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孩子从一出生就“条件反射性”地希望自己的需求立即被大人知道,并及时得到满足。”“所以,必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耐心。虽然种感觉往往是让人不舒服的,但是必须慢慢培养孩子耐心及学会等待的习惯。这样,孩子在将来面对类似情况时,才不会鲁莽、冲动行事。
2、培养孩子积极做家务
孩子在干家务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问题的,需要他不断地动手、动脑,来锻炼自己不断提高能力。如果将做家务的事情持续地下去,孩子不仅仅是培养了爱劳动的好品质、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建立、提高也是很有好处的。
3、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
父母在生活中总是为孩子包办代替,这会使孩子形成“只要我不愿意做的事情,父母就会帮我去做”的意识。因此,父母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在信心的鼓舞下,孩子会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4、加强孩子责任感的教育
要想让青春期孩子知道自己的学习责任,父母不妨坦率地告诉他:在每一个家庭中,父母和孩子都有各自的责任。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说,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不应要求父母去承担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当孩子具有高度的学习责任感时,他便会主动地去学习,并尽自己所能去搞好学习。
5、用心观察孩子的一些动作
孩子在成长当中,他总会有一些动作和成年人不一样。你可能会觉得不适合,如果你需要他像别的孩子一样大方的话,你不如回去以后跟孩子说,“你看刚才那个小朋友他表现得多好,大家就了解他很多,你下次能不能也这样?如果你这样做的话,你希望爸爸妈妈给你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接受你对他的成长建议,而不是对他的指责。
2024-02-17 查看全文 -
孩子的情绪是孩子表达自己的一个最基本的方式,而且这种表达是一种真实的本像。家长们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情绪是来自于哪里,从而更好地帮孩子去解决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1、情绪开始时,表示倾听和接纳
孩子的情绪是有苗头的,觉察到孩子的情绪,用心倾听和向孩子表达接纳,能够在开始时,建立好的沟通连接。否则,得不到理解的孩子,很容易进一步失控。因为情绪,其实是一种“求助”信号,帮我们看到孩子无法说出来的感受。
2、情绪激烈时,帮助孩子合理表达
孩子拥有感知情绪的本能,可最初却不懂得情绪的意义。所以,一旦感到受挫,就会哭泣、打闹,甚至伤害自己。此时,孩子越是失控,我们就越要教给孩子合理表达的方法。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感知到它,最终才能学会控制它。
3、情绪冷静后,引导孩子独立解决
控制情绪最重要的一步,是区分情绪和行为的不同。也就是说,孩子本身的情绪并没有错,但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纳。所以,当孩子平静后,我们要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孩子的感受。 接纳孩子的感受,本身就会给孩子带来安慰。认真和孩子沟通解决,才是引导孩子跳出情绪陷阱的关键。
孩子的情绪表现有哪些?
1、愤怒
或者说是生气,这是孩子得不到满足时候特别容易出现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主动行为所致,一个是被动行为所致,这些行为最终引起的孩子的发脾气、不配合,甚至绝望。
2、开心
开心,也可以称为笑、快乐、高兴、愉悦,是孩子面对外界变化时候内心反应的一种愉快的体验情绪,是孩子乐观精神的来源。一个搞笑的动画片场景、一个孩子感觉有趣的词语、一个不同寻常的声音等都会引起孩子的开心,甚至孩子看到一盆水都会兴奋的尖叫。
3、好奇
好奇,是很多孩子都具有的特性,它经常会与新鲜连在一起,并且孩子通过自己超强的模仿能力,带来更多的冒险、刺激行为。孩子是敏感的发现者,他们会用眼睛观察那些成年人可能习以为常的东西,并从中发现很多成年人忽略的内容,比如亲子绘本共读时,有的孩子就会从这些绘本中发现一些绘本之外与众不同的东西,比如他们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地方,他们会找到更有趣的玩耍对象。
4、恐惧
恐惧是随着孩子年龄阶段不同,所恐惧的事项也在发生着变化,直到孩子真正的长大懂得这些背后存在的原因,用一些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才会变得更加坚强一些,当然,有些恐惧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影响孩子的整体身心发育。
2024-02-12 查看全文 -
人际交往对每个人很重要,然而有的孩子总是以自为中心,经常瞧不起他人,成为了孩子与人交往的绊脚石,尤其是到了青春期,若不加以引导,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未来。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为中心?
1、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父母的耐心陪伴是治愈孩子心灵创伤的最好的良药,父母需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一次,千万不要因为其他事情忽视孩子,一定要抽空多陪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使孩子能够有足够的安全感,健康发展。
2、多带孩子出去玩
父母平时要多带孩子去热闹的地方玩耍,让孩子多和其他小朋友们相处,这样,能够培养孩子与他人的共情力,使孩子能够体会他人内心的情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顾及别人的感受,避免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3、不能毫无原则地纵容孩子
父母千万不能过度地溺爱孩子,要理智地去爱孩子,对于孩子的合理需求,父母可以去满足,而对于孩子的无理取闹,父母不能由于心软而不顾原则地去哄孩子,尊重孩子的同时,也要树立起父母的威信,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够得到孩子的尊敬。
4、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家长要为孩子营造思考的环境,帮助他们学会思考,提升是非观。家长也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与人共情,不再把自己当成中心,一味认为自己是对的。
如果孩子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父母一定要关注,及时地帮助孩子纠正,否则,孩子很可能受到集体中其他人的孤立,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交活动,父母也要认真地审视自己,看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方面有哪些不恰当的做法,并及时改正,采取正确的措施来矫正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
5、教孩子学会感恩
感恩是道德的根源。作为父母要引导孩子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朋友的帮助,感恩旁人的友善,感恩努力的自己。如果一个孩子常怀感恩之心,他就会为别人考虑,而不是一切“以我为中心”。在生活中,父母可以从教孩子学会说“谢谢”开始培养,感恩他人的给予和帮助。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危害:
1.行为自私,不顾及他人感受
孩子过于自我便会行事自私,孩子的眼里只有自己,涉及到自身的利益被侵扰时,孩子便会尤为愤怒,但是当孩子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时,孩子却毫不自知。这样的双标让孩子无法去顾及他人,性格形成上也会多有限制。
2.缺少情绪管理能力,妨碍社交发展
孩子习惯了被迁就这使得孩子更加的骄纵任性,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受到了影响,习惯对他人发脾气,意识不到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孩子的社交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很容易受到排挤和孤立。
3.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建立
当孩子习惯了把自己的感受凌驾于他人之上时,孩子身上会出现一种盲目自信的状态,孩子对于自我能力的高估使得自身的自我评价建立受到影响。孩子对于自我的认知存在偏差,习惯把错误的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
2024-02-08 查看全文
最新专题
- 小孩子不听话怎么管教 12-16
- 孩子拿不舒服当借口不去上学 12-16
- 孩子成绩越来越差怎么办 12-16
- 孩子沉迷第五人格游戏怎么办 12-16
- 孩子办休学需要什么手续 12-16
- 儿子早恋妈妈怎么开导 12-16
- 偷东西的孩子怎么教育 12-16
- 青春期孩子的六大表现 12-16
- 亲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12-16
- 六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 12-16
最新问答
- 青岛十九中是重点高中吗 06-01
- 适合14岁男孩的书籍 05-31
- 小孩子几岁的时候最需要妈妈 05-31
- 适合高中生家长看的书 05-31
- 孩子读高中妈妈看什么书好 05-31
- 隔代亲教育的利与弊 05-31
- 适合小学看的地理类书籍 05-31
- 12岁孩子家长的教育书籍 05-31
- 家长溺爱孩子看什么书 05-31
- 奶奶带孩子的后果 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