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答>如何教育小孩偷钱问题

如何教育小孩偷钱问题

485

  • 每一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偷钱,偷东西,但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就要让孩子接受严肃的教育,也许每个家长惩罚的方法不一样,但主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一味地打骂并不能解决问题,父母要开动脑筋,用最好的方法来引导孩子。

    9岁小孩子偷钱父母应该如何教育?

    1、沟通

    很多孩子拿钱只是单纯的想买东西,但是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不正确的,如果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行为,家长要向孩子讲解,这是偷盗的行为,不是一个好孩子应该有的,并且强调不允许再有下一次。

    2、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家长要了解孩子为什么要偷钱,不要出手就对孩子打骂,或者随便就给孩子贴上小偷和贼的标签。要告诉孩子偷钱的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如果成年后这样的行为是违法的,后果非常严重。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保证一定要改正。

    3、父母要了解清楚孩子偷钱的原因

    然后和孩子一起找到解决办法。如果孩子偷钱是父母造成的,那么父母要向孩子道歉并及时弥补自己的过错。如果孩子偷钱是源于他自己的错误认识,那么父母要帮孩子看到自己的错误并一起寻找改善的办法。最后,父母要向孩子表达出支持、鼓励和信任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因为他的偷钱行为有任何影响。同时,也进一步让孩子明白,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有什么想法时,他应该和父母好好沟通。

    4、父母要在这件事上表明自己的态度

    明确告诉孩子,对于他的偷钱行为,父母是不接受、不认可的。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让父母觉得很震惊、很难过、很生气,不管他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方式是不行的。并且,引导孩子进行思考他的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果,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消除侥幸心理。

    5、换位思考,了解自己的孩子

    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接纳孩子。和孩子有同理心,从他能够接受的角度去引导。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只有己所欲、人所欲,才能施于人。家长换位思考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这样引导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6、严厉批评

    如果孩子明知这是错误的行为,还屡教不改,家长此时一定不能再心软,一定要严厉批评孩子,并且加以惩罚,让他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一定的代价。

    2024-04-04 查看全文
  • 家长们对于孩子“偷”的行为是非常厌恶的,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偷”家里的钱并不是成人世界中成人规则下的偷,孩子只是悄悄地拿走了家里放在某个他知道的地方的钱,注意,这里的“悄悄地”和“拿”,暴露出孩子还未经过规则的约束,还不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偷”,树立孩子的金钱观。

    小孩子偷钱父母应该如何教育?

    1、正确引导。

    孩子有偷钱的行为发生,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正确的引导。孩子的零花钱可以继续给,但是在给孩子零花钱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这些零花钱是从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的,如果在这个期限之内提前花完了,就不会再有其他的零花钱。这样规定以后,孩子几次用零花钱的过程中,就会慢慢的总结一些经验,慢慢的有自己的计划来花这些零花钱。

    2、冷静对待。

    教育孩子时,要冷静郑重但是不可严厉,更不可打骂,让孩子感到这件事情应该认真对待,但不要让孩子感到强大的压迫,以便孩子能够接受建议。

    3、适当的给孩子零花钱。

    家长与其让孩子因得不到钱而不断动歪心思,不如主动给孩子零花钱,并约定好数额。当然这给也要与孩子协商,看一天一给,还是几天一给,只要约定好,就正常给孩子就行了。同时要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让孩子知道钱不是靠自己辛苦挣来的,必须要学会节俭,最好能学会记帐。

    4、明确行为的对错。

    一旦发现孩子有偷钱的行为,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给孩子表明行为的对错,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偷钱的行为是错误的,同时还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如果需要买什么东西花什么钱,要及时的告诉父母。

    5、刚柔并济,加强品德教育。

    关于孩子偷钱,家长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因为孩子们自制力低,容易受到诱惑,有了第一次以后就可能有第二次。所以家长在积极引导孩子、加强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要给孩子制定家规,让孩子严格遵守,刚柔并济,彻底改正孩子的错误。

    孩子偷钱的原因:

    1、生活中被父母忽视后,想要通过极端方式获得关注。

    2、没有偷的概念,觉得家里的东西可以随便拿。

    3、校园攀比之风盛行,为得到同学的艳羡,偷钱充大佬。

    4、向父母索要无果后,想要通过偷钱来买自己心仪的玩具。

    说到底,“偷钱”是孩子愿望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解决方式,是孩子主动探索世界的一种行为,虽然它是错误的,但也是孩子不断成长的表现。家长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孩子偷钱该怎么教育他

    孩子在小时候对偸钱没有概念,也没有好坏是非观,所以家长也不要一棒子打死,上来就教育说偷钱不对,应该多听孩子说,他做这件事情的理由,然后跟他分析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当知道孩子偷钱这种行为时,不要只会一味的责骂,可以参考一下一下几种做法:

    1.定期给予孩子一定的零花钱,并指导他如何获得自己心仪的东西。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有一定的消费需要,家长是时候引导他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了。孩子的零用钱最好固定时间发放,这样能够锻炼他们合理分配自己的零用钱。

    2.鼓励孩子正确的使用金钱。

    当孩子能够为了目标而攒钱,或者成功地获取报酬,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强化孩子正确的理财观。

    3.给孩子赚零花钱的机会。

    有时候孩子很想买金额较大的玩具,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帮一些小忙,并支付给他一定报酬。

    4.制定规矩,惩罚不良的获得金钱的行为。

    可以约法三章,如果“偷”了钱,在3天内不能看动画或者不能吃零食等。让孩子明确知道什么情况会遭受惩罚。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5.不要过度地使用暴力!虽然重度惩罚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可能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安全感受创,影响他探索环境的主动性和自主能力的发展。

    说到底,“偷钱”是孩子愿望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解决方式,是孩子主动探索世界的一种行为,虽然它是错误的,但也是孩子不断成长的表现。家长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成长需要引导,自由需要界限” 多让孩子参加集体运动,增加同龄人之间沟通和互相学习的机会,锻炼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

    2024-01-27 查看全文
  • 现如今,很多年轻父母都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选择困境,在生存压力下不得已把孩子交给老一辈人教育,这就导致出现了很多“隔代教育”的现象。和亲子教育不同,隔代教育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家长一定要注意。

    如何解决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隔代教育的现实警钟:错误的爱,竟会导致自闭症?

    《中国教育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以妈妈的视角,描述了孩子如何因为外祖父过度保护而有了自闭症倾向,又被妈妈艰难治愈的全过程。文中的妈妈以为,让退休的父母来照顾孩子,既可一解老人思孙之苦,也能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呵护,还能让自己腾出精力拼事业,一举三得。在最初几年,父母不辞辛苦照顾外孙,孩子健壮成长,年轻父母安心打拼,这个三赢计划似乎达成很完美。然而到了小明四年级时,妈妈发现孩子有自闭症倾向。起因是二年级的某一天,班主任偶然讲课拖堂,外公冲到教室里,骂了老师并拉走小明。外公认为保护了外孙,却不知外孙从此以后被同学孤立。

    班主任说:“小明和其他同学相比,身上有非常明显的隔代抚养的特征:内向、寡言少语、不合群、不自信、注意力不够集中等。”老师给出建议:“最重要的是不要和老人住在一起。”妈妈忍痛把父母送回老家。从此把工作外的几乎所有时间都给了儿子。空闲时候,带儿童书籍让小明与小朋友们分享。晚上陪他做作业,做游戏。临睡前陪他读经典,背英文。一年后,孩子终于慢慢恢复到健康活泼的状态。

    这么严重的情况虽然少见,然而被老人溺爱的孩子,自私、任性、大吼大叫的例子却比比皆是。至于老人不顾父母的禁令,偷偷给孩子吃糖、喂饭、买零食、打游戏更是家常便饭。更让很多父母气愤的是,每当自己想要管教,老人往往横加阻拦,最爱说的话就是:“他还小呢,大了就好了。”

    正因为此,才造就了越来越多的“熊孩子”。

    只需四招,轻松破局隔代教育之痛

    虽然隔代教育的确存在祖辈过分溺爱、过分关注、过分表扬、老人教育观念陈旧等缺点。但也要承认,隔代教育能帮助年轻父母腾出时间拼搏事业,能慰藉老人晚年时光,而老人特有的耐心陪伴,也是年轻父母无法做到的。

    最重要的是:无论是祖辈还是父母,都是望孩子好,希望孩子长大成才。而这就是破局隔代溺爱的关键。

    1、年轻父母占主导

    凡是隔代溺爱严重的家庭,肯定是父母缺位,所以祖辈才会补位。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薛立新说: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缺少父亲的照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没有母亲的关心,会使孩子缺乏幸福感和亲切感;以上两者的任何一方缺少都会使孩子在前途的选择、人际关系的沟通上产生障碍。所以父母要利用碎片化时间,尽可能多地陪伴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的需求,引导孩子的成长。

    何况相比起老人而言,年轻父母都参加工作,文化程度比较高,接触面更广,接受能力强,更善于学习科学育儿观念。

    父母的陪伴更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广博见闻,增长知识。祖父母要甘居次要位置,把教育主导权让给父母,督促年轻父母多多陪伴孩子。并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育儿观念,以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

    2、良好沟通很基础

    换成婉转的方式沟通,效果会好得多。比如见到奶奶追着孩子喂饭,年轻父母不妨先夸赞一句:“妈您辛苦了,先歇会儿。”再用鼓励的语气说:“我们看宝宝能不能做到自己吃饭。”

    奶奶一定会停下手,充满骄傲地说:“我孙子肯定行。”宝宝也一身干劲地自己吃饭,证明已经长大了。于是目的达成,过程其乐融融。

    或者反向利用老年人迷信微信的特性,三天两头在家族群里发《XX专家表示应该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XX专家指出孩子这样做更聪明》……很快你就会发现,那些你死活也讲不通的道理,已经被奶奶自发自动地贯彻,并充满优越感地向她的老伙伴们炫耀了。

    3、统一战线是关键

    父母最崩溃的事情是什么?就是熊孩子闯了祸,你高高举起了巴掌,爷爷奶奶闯过来抱走了孩子,还急赤白脸的骂你:“你小时候不也这样?我打过你么?”于是前功尽弃。

    家庭教育中,统一战线很重要。

    因为孩子天生会趋利避害,知道如何利用长辈的溺爱获取不合理要求,知道如何利用长辈的心软逃避惩罚。所以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每个家庭一定要选出一个三观正的爸爸或者妈妈承担主要教育角色,在是非问题上给与孩子以正确引导,合理奖惩。在这过程中,老人们尽量不要干涉年轻父母的教育方式,年轻父母也要照顾下老人的心理感受,不要太过激烈。如果实在需要严厉管教或者老人总是忍不住出手关涉,不妨把孩子带到外面一个安静的角落,充分予以进行管教,并等到双方情绪都平静后再回到家里。

    相信只要经过一段时间持续教育,一定会达到好的结果。

    4、每周给老人放个假

    每个周末,是我和孩子的亲子时间。我和老公会带上孩子,去大型游乐场玩耍,去博物馆增长见识,甚至去远一点的地方旅游。这些,是爷爷奶奶无法做到的。

    孩子天生喜欢这些新奇的感受,所以他热烈地期盼着每周的亲子时光。也就在这完全属于父母和孩子的快乐玩耍中,很多价值观、生活习惯、礼仪规矩潜移默化地被灌输给孩子。

    而被放假的爷爷奶奶呢,这天他们不必卡着点急急忙忙去接孩子,也不必小心翼翼照顾全家的口味做饭,更没有人指责他们这里那里做的不对。他们想收拾家务也好,想找老姐妹老兄弟聊天打牌也好,可以尽情享受自己的自由时光。

    于是一天下来皆大欢喜,大家也更有干劲开始新一周的生活。

    对孩子一生来讲,个性品质,性格形成的关健期在0-6、7岁,如果这个阶段的儿童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与父母沟通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任凭“隔代亲“泛滥,就会对其身心造成很不利的负面影响。

    首先,过分溺爱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的不良个性。

    自我中心就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老年人特别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子孙女容易迁就,溺爱,特别当孙子孙女是独生子女时就更加顾忌,怕出差错对不起儿女,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来来依着孩子,保护孩子把孩子在核心位置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犯错也不及时纠正,还常常满足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形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全家人服务于他,一但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生气,大发脾气,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的极为自私、胆小娇气等不良个性,使得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其次,隔代教育过分保护扼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孩子的依赖性,易使孩子变的更加娇气。

    在家庭中隔代家长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隔代家长种种做法,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已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祖辈们的包办代替只是短暂的这种怕孩子吃亏怕孩子摔倒的心理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包办代替不可能代孩子做一切事,包办孩子的一生,孩子未来的路很长需要自己去体验和尝试,相反这种包办一切,只会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

    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较慢,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

    由于隔代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年代与孙辈们所处年代在时间上跨度大,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处于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各时代的经济差误不同,地位不同,时代给予各人的压力不同,他们在对子女如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目前很多新兴时尚事物,隔代家长们很难接受,也很难学习例如电脑已普及化,但隔代家长对此看法不一由于自已不了解,又得很难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得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变少了。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当不出格,而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这样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在“隔代教养”中,老人扮演什么角色?

    虽然“隔代教养”意味着老人一定会参与孩子的教养,但根据其主导性的多寡,又可以分成三种模式:

    第一种:父母主控、老人辅助的教养模式。

    坚持这种联合教养模式的家庭,无论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是多是少,在涉及到抚育、管教孩子的问题上,都是由父母主导的,而老人多是秉持孩子父辈的原则,做些辅助性的教养工作。

    儿子儿媳上班时,我就帮着带孩子,等他们下班了,就没我什么事了。平时,孩子学什么、看什么书、玩什么游戏,这些我都不管,都是儿子儿媳陪着玩,我要么去干点自己的事儿,要么就在旁边看着,等他们上班去了,我偶尔也学着跟孩子互动。有时候,我拿不准的事就跟儿媳沟通,但我有经验的地方也会跟儿子儿媳说,都是为了孩子好,就商量着来,倒是没什么矛盾。

    第二种:老人主控、父母辅助的教养模式。

    坚持这种联合教养模式的家庭,孩子的教养问题多是由老人完成的,父母不直接参与或不主要参与抚育、管教孩子,父辈的育儿理念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体现较少。闺女和姑爷工作都忙,这孩子从出了月子就一直是我在带。平常,也就是发烧感冒了管一管;要么就是放假的时候,爸爸妈妈带出去玩玩。这以后要是上幼儿园了,接送肯定也还是我的活儿。

    第三种:单纯由老人教养,父母基本不参与。

    这种教养状况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异,多数情况下,孩子可能并不与父母一起居住。孩子的抚育、管教基本上完全由老人完成,教养孩子的过程单纯体现老人的意志。

    我家泽泽一岁断奶以后,就跟我回老家了,他爸妈在外地上班,一个月回来一趟。平时,就是我带着孩子,只要天气好,我就带孩子去植物园里逛逛,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会儿;我也给孩子看绘本、讲故事,孩子一岁半的时候,我给报了个早教班,也都是我带他去上课……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应充分认识其存在的问题使得现有的家庭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

    2024-05-29 查看全文
  •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的孩子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长速度也会变得更快。因此,这时期的家庭教育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父母,有必要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让三岁的小孩尽早耳濡目染良好的习惯,对以后会有很大的好处。

    如何教育三岁的小孩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孩子到了三岁的年纪,已经有了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这个时候,家长想要把孩子教育得很好,自身是需要做好良好的榜样的。比如说,不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或者是说话,带着宝宝一起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这个时候的宝宝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了,所以父母在方面都要随时注意自己的做事风格和态度。

    其次、多让孩子参与实践。

    三岁的宝宝不但模仿能力很强,动手能力也是越来越厉害了。在教育宝宝的时候,要让宝宝积极的参与到实践中来,比如说吃饭的时候让宝宝自己学习用碗筷吃,自己想办法坐到饭桌前,让宝宝体验到自己动手实践的乐趣。

    然后、家长要多通过游戏教育孩子。

    三岁的宝宝对于游戏是有很大的乐趣的,所以在游戏中教育宝宝是能起到很好的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可以是购买厨房形式的玩具,让宝宝试着做各式的家务。

    另外,三岁的孩子要注意他们品质、爱心、同情心、独立自主能力方面的培养,这些都是提高情商的教育方法。

    对于三岁孩子来说,一定要抓住一切机会,给他们灌输好的思想品德。而且,要不断的重复。这样的话,才能加深三岁孩子的印象。比如,可以把一些优良的传统或者美德通过故事的形式告诉他们。

    平时在生活中,也要教会他们关心别人、同情弱者。比如,平时在马路上看到乞讨者的话,不要用他们来吓唬三岁的孩子。而是要告诉他们,这些乞讨者也是属于很可怜的人的。在平时的时候,家长们要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机会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

    日常生活中,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而且,如果他自己独立完成这件事的话,也要给予他一定的肯定或者提出表扬。

    想要提高孩子的情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要做到多鼓励、多表扬。当孩子处于一种赞赏的环境中的时候,不仅愿意学,而且也会主动去学。这些,对于孩子的情商提高都是很好的教育方法。

    最后,三岁的孩子要进行早期阅读、角色扮演、增加知识面、配合幼儿园的课程的教育,这些都是提高孩子智商的方法。

    进行早期阅读的教育,其实是为了丰富孩子的语言能力。很多孩子都有编故事的能力,这是因为在三岁的时候,他们通过早期阅读听了很多故事。

    再看角色扮演游戏,也是三岁的孩子特别喜欢的游戏。比如,他们喜欢扮演医生、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其实,这是他们自己的一种尝试。而且,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他们也学会了观察。

    想要提高三岁孩子的智商,就是要不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哪怕在马路上看到新鲜的事物,也可以告诉他们那是什么、是怎么回事。三岁的孩子,很多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了。根据幼儿园的课程,家长可以为孩子买一些辅助类的绘本。

    很多家长在教育三岁的小孩时都容易进入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忽视孩子的心理成熟度

    狼孩儿的故事父母都是听过的,从小没有接受人的语言及其行为规范,而在狼群中生长继而变成了狼孩儿,行为、语言都是狼的习性。等到他们重新回到人类社会后,即使智商一流,也很难赶上一般孩子的智力水平。

    孩子的智力开发或早或晚开始,都不可豁免的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父母要注意的是,早期的教育要在孩子适宜的心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训练,否则是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误区二:狭隘的学习观

    在父母的观念里,智力开发就等同于课堂上的学习,这样的观念是很狭隘的,甚至于刻板。学习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主动学习。给孩子一本书看的效果是远远低于孩子主动拿起一本书看的;父母提出一个问题不如孩子自己问出的“为什么?”。

    曾经学习三角函数时吐槽,为什么要学习它?以后去菜市场买菜会用到吗?诚然,我们在生活中用到的百分之八十的知识是课堂之外学到的,所以对于学习,父母大可不必煞费苦心,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去前行,未必不是一种更好的智力开发。

    误区三:太重结果

    期末考试一定能检验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吗?不一定吧,但是老师会因为这一张试卷的答案判断学生这学期有没有好好学习,考的差了就相当于这一学期的努力在老师眼里是没有价值的,父母在职场也是一样的。但家庭是不一样的,家庭是有温度的。

    父母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快乐比结果重要,尤其是对于三岁的孩子,即使孩子在最后没有收获到什么知识,但喜欢上学习的感觉比知识更重要。

    最后,有几本关于教育三岁小孩的书籍,家长可以收藏起来慢慢看。

    1、《猜猜我有多爱你》:浓缩生命中最伟大的情感。

    2、《好饿的毛毛虫》:亲近自然、了解破茧成蝶的常识。

    3、《爷爷一定有办法》:流传已久的犹太民间故事,温暖人心的祖孙情。

    4、《阿文的小毯子》:荣获凯迪克大奖,透视孩子安全感的温情故事。

    5、《可爱的鼠老弟》:被誉为“日本绘本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

    6、《我爸爸》&《我妈妈》:全世界爸爸妈妈的献礼之作。

    7、《冰雪男孩》:极富想象力,提升智慧和勇气的正能量绘本。

    8、《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感悟亲情的可贵,了解生命的消失与存在。

    三岁是宝宝成长的一个“分水岭”,三岁以前主要是宝宝安全感建立的时期,这时候家长主要是“哄”着他,给他足够的爱和支持,而3岁以后,很多宝宝就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他们的生活中除了父母还有了老师和其他很多小朋友,生活经验会很快变得丰富起来,而且要独自面对的问题也会突然多起来。

    所以,家长在宝宝三岁时候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育三岁的宝宝,一定要做到“松弛有度”“收放自如”。

    2024-05-29 查看全文
  • 16岁孩子的独立心、自尊心都很强烈,家长的说教、唠叨与打骂会让他们觉得父母不尊重自己,从而会用不听、不学习、离家出走等方式反抗,在家长眼中,这就是孩子叛逆了。想要解决这个年龄孩子的叛逆,家长要对他们多些尊重,少些干涉,要满足他们独立自主的要求。

    16岁小孩叛逆期如何教育?

    1、调整心态。

    孩子叛逆是成长的一种表现。这是很正常的成长过程中必经历的。家长要调整心态,不要孩子到了叛逆期就如临大敌。要给予孩子耐心与关爱,帮助孩子慢慢的走出叛逆期,不要强制性的压抑孩子的叛逆,这只会使孩子更加的不愿意和父母亲近。叛逆期,没有那么可怕,家长的心态要放平和。

    2、学会沟通。

    有效的沟通,需要我们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需要我们放下成见,以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3、认真思考孩子提出的要求,谨慎回应。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匆忙答应而又反悔,会让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很恼火,更难信任家长。有些家长习惯性否定,再与孩子谈判,使孩子一开始就与家长对立。正确的做法是先告诉孩子我要认真考虑一下,然后再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回应。

    4、引导孩子主动宣泄情绪。

    很多孩子之所以会产生逆反心理,就是因为不会合理的排解情绪。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主动宣泄情绪,但要让孩子对宣泄的时间、地点、对象进行合理地选择。当孩子学会宣泄情绪的更好方式后,逆反心理也就会消失。

    5、培养孩子自信心。

    孩子叛逆一般都是孩子对学习、生活等不如意,或者游戏困难不顺,感到迷茫,就会造成孩子内省急躁,越来越叛逆,这是青春期的表现,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建立自信心,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6、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其实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从中吸取到教训,因此家长要避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需要尝试着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放手让孩子自己拿主意,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因为这也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

    7、保持稳定的家庭环境。

    叛逆期是一个孩子感到不稳定、不比较安全的阶段,因此,父母应该要保持稳定的家庭环境,尽可能避免大的变动和不稳定的因素,提供一个比较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

    16岁小孩叛逆的表现有哪些?

    1、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尤其是男生,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上级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

    2、不愿意跟爸妈一起出门。

    孩子小时候就是妈妈的小尾巴,菜市场,商场,亲戚家……妈妈去哪儿都想要跟着,但叛逆期的孩子宁愿待在家里打游戏,看电视或者睡觉都不愿意跟爸妈出门,但同学朋友一叫立马就可以兴致很高地出门。

    3、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喜欢掌控一切,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像个成年人。在他们眼里,他们永远是对的。

    2024-05-21 查看全文
  • 在很多家长心目中,早恋就像洪水猛兽一样,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惊慌失措。初中生如果谈恋爱了,那么大多数家长首先第一反应肯定是着急,因为似乎一听到初中生孩子谈恋爱就直觉是不好的事情,其实家长要辩证的看待,合理的引导才可以。

    初中小孩谈恋爱如何教育?

    1、不能粗暴的对待孩子

    因为在初中生在进行早恋的时候,心理都是比较脆弱的,所以家长知道了孩子谈恋爱的话,那么一定不能采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初中生,否则家长这样的态度会让初中生心里面不舒服,甚至是落下阴影。

    2、家长要时刻了解孩子的变化

    家长要合理的和孩子做沟通,并且告诉孩子你已经发现他早恋了,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急于作出反对举动,家长要清楚的告诉孩子早恋的危害,并且举例说明,要让孩子知道早交男女朋友不是错,错在冲动不加分析和不了解或交到坏朋友。

    3、帮助孩子学会正常的异性交往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交往广泛、自然,要孩子和异性公开交往、群体交往,他就不会对个别的异性产生过分的好感。虽然同龄人有谈恋爱的情况,但是家长不要断然让孩子和谈恋爱的同学绝交。

    4、多关爱孩子

    孩子虽然长大了,她内心仍然会缺乏安全感,只有家长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家长的教育和引导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家长要学会多关爱孩子,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爱和呵护,孩子才会拥有美好的心灵,才会对自己的人生充满美好的期待。

    5、倾听孩子的想法

    父母要多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愿望。只要父母愿意和孩子多交流,情感上的落差和内心的落差就会逐渐被弥补,不至于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异性身上。

    6、给孩子自由且明确的界限

    全盘的否定不仅会让孩子心理受到创伤,也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固执己见,他会更加想要证明他是对的。强逼着孩子去切断一份感情,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痛苦,而且会持续影响到孩子未来感情道路。

    初中小孩谈恋爱的原因:

    1、孩子缺少关爱

    孩子早恋多数因为家庭关系,父母的不理解,不关注孩子而忽视孩子,让孩子感觉没有安全感和父母的爱,所以想找个对自己满眼都是自己的人。

    2、情感趋势

    青春期的孩子会对异性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会讨论班上好看的男孩或者女孩,也会讨论到对自己感觉有好感的人。也因为这些让孩子对早恋越来越好奇并且会产生想要尝试的心理。

    3、正常生理反应

    青春期孩子生理发育,伴随荷尔蒙分泌,带来心理上的变化。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现象。

    2024-05-19 查看全文
  • 从年龄上来看,9岁是个说大不算大,说小又不算小的年龄,事实上童年的叛逆更多的是对家人,对自己,和对社会的误会产生的行为!这个时候,父母首先要要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及应对方法,然后面对孩子的叛逆有爱心有耐心选对方法去应对。切记:不能硬碰硬!要以柔克刚,感化他。花些时间听听孩子心底话,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和困扰。

    9岁小孩叛逆期如何教育?

    1、正确认知孩子的叛逆期

    父母要认知到每个孩子都会进入叛逆期,所以自己的孩子不是特殊的那个,更不必因此而惶恐。

    2、以身作则,梳理榜样。

    叛逆期的孩子不喜欢大道理,他们总是说大道理他们都懂,但是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回事。家长要学会从细节方面给孩子做出榜样,让孩子尽量跟着自己学习。

    3、平等沟通,换位思考。

    家长跟孩子多沟通,家长跟老师多沟通,换位思考,准确判断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家长在工作之余可以跟孩子多聊聊学习之外的生活,比如:孩子学校一天的生活,新鲜事,转移孩子对谈学习的敏感话题,先了解孩子的心理。

    4、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

    最好是不要用命令式的语气和口吻对自己的孩子发号施令,最好是学会像是一个朋友一样与自己的孩子进行相处,让孩子有问题可以随时的找你。

    5、多一些包容

    学会不要激烈的处理问题,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这是每一个作父母的都需要学习的一个课程。

    6、学会恩威并用

    对于听不进去道理,过于任性的孩子,要学会恩威并用。比如哭闹的时侯家长可在一旁悄悄观察,不予理睬,孩子看到自己这样并未引起重视,时间久了就会放弃这种表达方式。在孩子大发脾气,不可理喻时,进行合理的冷处理。

    7、不能让孩子过于焦虑、紧张,

    让孩子多些正性情绪表现,当孩子有叛逆、焦虑、烦躁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多沟通和交流,努力缓解负面情绪。也可以带孩子出去逛逛街、和好朋友聊天、一起看电影等,通过活动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度,同时能够转移孩子注意力。

    8、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在适当的范围内,让孩子有机会自主决策,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独立性。

    9岁小孩的心理特点:

    一般情况下,9岁孩子的心理特征是情感的可控性逐渐增强。

    从原来情绪易冲动,不加以掩饰和控制,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较好的调节能力,绝大部分儿童能根据学校纪律要求约束自己的激情;在发脾气时,不骂人、不打架;听课时能根据要求不随便讲话;在完成作业时,能抵制自己想去玩儿的愿望;有的儿童还能耐心地帮助同学。

    除此之外,9岁的孩子自尊性比较强,开始有意识的要面子。

    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兴趣又从自我转向外界事物,这主要是缘于儿童交往的扩大、学校教育的影响和智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不再是主观、片面、孤立的了,而是形成了客观的、联系的认识体系。

    总之,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波动性,常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情绪。

    9岁小孩应该具备的能力?

    能独立穿衣服和穿鞋袜,不用大人帮忙或者指导。

    能独立洗漱,包括自己洗澡刷牙洗脸等等,不再依赖大人。

    能独立收拾自己的卧室,包括整理床铺,书桌,地面的清洁方面。

    基本的数学能力,如识别数字、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等运算。

    语言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口语、写作和阅读能力。

    知识积累,掌握基本的科学、历史、文化和社会知识。

    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创造和发挥想象力,如绘画、音乐等艺术方面。

    自我管理能力,如有责任心、自律、坚韧不拔,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兴趣爱好,能够对某些领域或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参与。

    社交能力,能够与同龄人或不同年龄段的人交往,具备基本的沟通技巧和决策能力。

    2024-05-17 查看全文